日前,渣土车司机刘正红驾驶车辆将30吨工程渣土从常福街道柳州路的一处建筑工地运往青墩塘路利用消纳点进行回填。从移出、承运到接收,这批工程渣土的“身份”信息因一张由职能部门出具的电子转移联单而一目了然。
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在建工程项目的增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产生量也不断增多,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面临考验。为切实管牢建筑垃圾产生、运输、消纳等各个环节,本市城管部门巧用建筑垃圾电子转移联单,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流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电子转移联单是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从产生源头到运输中转再到处置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线上智慧交互与监控,形成闭环处理的电子信息载体。该电子联单包含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排放工地、建筑垃圾类别及数量、运输单位、运输工具、驾驶员、行驶路线、运输时间、消纳单位等信息。根据联单制度相关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产生、运输和消纳单位共同承担联单运行管理,分别指定工作人员在各自负责的环节进行联单信息核对、确认。
“有了‘身份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理过程清晰可见,不再来无影去无踪。”市城管局执法大队督查一中队副中队长夏戎斌介绍,电子转移联单自运输车辆离开产生单位时开始运转,到达预定消纳单位时结束。当车辆离开工地时,工地操作员扫一下驾驶员的二维码,填写建筑垃圾出土量等信息,当车辆进入处置场地时,由处置场地现场操作员再次扫码,确认建筑垃圾接收量、接收地等信息。这样,一张包含时间、产生与处置地点、转运量等相关信息的“身份证”就形成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流向得到进一步规范。
目前,本市已有43个工地实施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共使用近万车次,其他暂未使用电子联单的工地采用纸质联单进行管理。此外,本市还建立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电子转移联单实施情况监测通报、联合惩戒制度,由住建、城管、资规、生态环境、公安、交运、水务等相关部门对电子转移联单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