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隆中学新校区。

示范幼儿园开展小手飞舞绘祖国迎国庆活动。

浩口乡小学校蜡染课程。

凤溪校区一角。

石桥乡中心校古筝课程。

孩子们托举起五星红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深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重点民生实事,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办学条件极大改善,队伍建设得以强化,办学特色亮点纷呈,我区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
加大硬件投入
夯实教育基础
2017年9月1日,正式投用的实验小学凤溪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孩子们在新修建的教学楼、风雨球场、餐厅等多个功能分区开心地学习、运动、就餐。温馨舒适的环境、宽敞透亮的场地,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像这崭新的校园一样焕发无限的青春活力。随着实验小学凤溪校区的投用,极大的解决了全区小学大班额及超大班额的状况。
除了实验小学凤溪校区的投用,武隆中学新校区、凤溪幼儿园也于2017年9月全部投用,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小学划片招生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赞许。
同时,我区还全面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幼有所育专项方案”,新建公办幼儿园7所、改(扩)建幼儿园11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从12所增加到18所,普惠性民办园占比从67%提升到90%。
十三五期间,我区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投资137064万元,建设项目38个,新增学位13290个,消除大班额31个,超大班额42个。持续推进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投资4743.13万元,全区班班通配备率达100%。持续完善功能室建设,投资432.6万元,全区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和仪器设备的配齐率均达到98.3%。投入633.2万元,全区中小学六大功能室的建设和器材配备率达98.6%。
壮大教师队伍
提升专业水平
新增学校和班级,意味着师资力量的刚需增大。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十三五期间,我区通过高校引进、社会公招、特岗招聘、全科教师培养等形式新聘教师761人,68.7%的教师补充到乡镇学校。全区师生比例达到市上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满足了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增加师资力量的同时,我区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全面实施名师名校工程,目前,全区已启动“183”(10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正高级教师,80名市级骨干,300名区级骨干)名师建设工程,以及“131”名(1名国家级骨干、3名市级骨干、10名区级骨干)校长建设工程。全区现有市级骨干校长3名、区级骨干校长10名,1名骨干校长获区“贡献奖”,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特级教师7人,市级学科名师9人,市级骨干教师114人。通过实施“领雁工程”项目、高中学校“捆绑发展”“送教下乡”“明德项目工程”和城乡学校结队帮扶,名师队伍建设、名师引领、骨干示范、远程教育、国培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各类学校的师资队伍素质。十三五期间,全区举办干部教师培训85期,培训教师9700人次,承办国培、市培送教培训3100人次;名师工作室观摩培训48次,课堂研讨210次,并对1058名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考核。
五年来,全区教师队伍建设得以强化。实验中学肖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浩口乡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获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石桥乡中心校张麒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全区4人评为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评为市教书育人楷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发展特色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区还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战略。
在实验二小开设的科技课上,科技老师李群生正在指导孩子们制作各类小物件。在老师的帮助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实验二小每年都有学生获得武隆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和武隆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提名奖。据了解,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区实验二小多方筹资300余万元,修建了科技馆、机器人工作室、科技创新制作室等,开设了科学、科技、实践课程,在全校积极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氛围。而实验二小只是我区发展特色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办学发展思路,全区教育发展呈现出“好、新、优、特”的良好局面。
特色发展,成绩斐然。截止目前。全区共有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49所,其中国家级特色项目学校8所,市级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20所,区级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21所。浩口乡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木叶吹奏”参加上海世博会、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庆典。浩口乡小学校“巨幅蜡染”参加重庆市beplay官网app 博览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技能大赛。黄莺乡龙洞小学“线编艺术”参加杭州世博会、重庆文博会和“巴渝巧姐”作品展。
教育精准扶贫
“一个都不能少”
教育的巨大投入,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内部管理的不断深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迎来了教育发展的空前盛况,得到了全区人民的认可和赞许。
2019年8月,家住我区凤山街道芋荷村的黄健康以624分的高分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录取,但每学年六千多元的学费,让这个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雪上加霜。仅仅靠着年迈的父亲每天出门打点零工,做体力活,如何才能一点点凑齐学费,成为了黄健康和家人最大的心结。
“我能顺利上大学,全靠国家的政策好。”现在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大二的学生黄健康激动的告诉记者,在他考上大学为学费发愁时,他享受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资助政策,减免了大一学年6200多元的学费,让他顺利入学。
黄健康不是教育扶贫政策的唯一受益者,近年来,我区积极统筹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彰显教育公平,扎实开展义务教育“精准建制、精准建档、精准施策、精准监控”工作,实施义务教育失学辍学“清零”行动,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目标。五年来,我区共整合各类资金1.36亿元,资助各类贫困家庭学生13.57万人次;接受社会捐资助学1575万元(含物资、基建),受益学生1.45万人次。发放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9535万元,惠及贫困家庭大学生1.26万人次;切实实施农村学前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21亿元,覆盖率达100%。实现各类学生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本版图片由代君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