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
“朋友圈”的出现使社会交往变得异常容易,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进行重新审视。丰富多彩的微语言生活,带来的语言问题也纷繁复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可以称为“语言污染”,即对语言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在语言学理上不适合提倡、在国际领域不适合传播的语言现象。根据我们的观察与研究,可将微语言中的“语言污染”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语言暴力。这类微语言现象通常表现为言语交际主体使用情态类动词表示命令,或者使用带有诅咒含义的语言单位,或者使用詈语。如在“是中国人必转”中,“必”属于情态动词,“命令”意味强烈,违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
语言低俗。言语交际主体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交际活动,往往会对语言形式有所选择,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义和近义词语,而词语除了表达概念义,还可以表达引申义或比喻义。出于某种原因,说话人会有意避免或主动选择一些替代词语,中国古代的避讳、外交辞令等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而在当下的微语言生活中,涉性词语等脏话、“詈语”有泛滥趋势。
语言臆造。微语言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者对新造词语格外热衷,各种变异词语层出不穷,这些词语“去语境”后沉淀在了微语言生活中,主要有译音、变音和合音等表现形式。如“酱紫”(这样子)等。
语言失范。这是言语交际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于某种特有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单位,其危害不容小觑,如各种“宝宝”类词语幼稚化倾向,“你妹”成为“詈语”;人称“动物化”趋势,各种“狗”层出不穷。这些情况对课堂教学,尤其是为少儿的语言教育“塑造”了不良的语言环境。
语言符号表情化。微语言生活中的各种表情符号通过不同的“语言化”方式表情达意,如一个“牛头”状的表情表达“厉害”的意义。但如果交际双方中的一方不知道这些构成方式,交际者堆砌的这些表情,恐怕难以完成交际目的。
语言符号拼音化。这是微语言生活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如“冰晨恋曝光,作为脑(kan)残(re)粉(nao)的小编,默默拿起手机,帮豪门范爷盘点一下身家”。上面的例子是在某些汉字后面用括号附拼音形式,言语交际主体实际上是想表达拼音所表达的汉字意思,所表达的汉字并非是括号前后的,而这里的拼音事实上起到了汉字的功能,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作拼音的隐性汉字功能,可以说拼音的汉字辅助功能减弱,表义性增强。
微语言生活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语境下产生的新型语言生活方式,其种类和问题绝不限于上述种种。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塑造健康和谐的微语言生活,我们才能享受新型语言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感。
(宋晖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人民论坛)
已是最后一篇
- 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