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官员出来都是讲好话,我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要稳定,但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的小组讨论中说,“不讲真话”是建立政府公信力最大的障碍。 “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道出了最简单不过的常识。真话也许刺耳,或者初始让人不适,但隐瞒不说,后果更严重,纸包不住火,当真相浮出水面之后,除了折损自身公信力,更容易耽误应对良机,从而导致不稳定。官员出来讲好话,无非想营造一个歌舞升平的假象,这就掩盖了问题,只唱赞歌,或只说好话,都后患无穷。 林肯有句名言,“让人民知道的真相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全。”别低估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别故意替民做主,民众有权利知道真相。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说过,“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向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说真话、交实底,本是政府的职责,岂能遮遮掩掩或者吞吞吐吐? 应该看到,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出重大步伐,但公开的效率和质量有时尚未尽如人意。比如,大量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要么不公开、要么不能全面公开、要么不能及时公开、要么公开了难以查找;公民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常常被以各种理由拒绝。更可怕的是,一些官员思维僵化,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和社会热点事件,政府部门不仅要发声,还要快发声;不仅要公开信息,还要详细公开。对于有异议的公民,用事实说服,远胜于用严词胁令;用诚意感动,远胜于沉默寡言。更何况,舆论场的复杂性,决定了权威表达一旦缺席,小道消息必然窃喜,正所谓“真话不说,谣言登场;大道不畅,小道必猖。”说真话,事半功倍;犹豫不决,吞吞吐吐,错过了最佳时间,即便再努力弥补,也往往事倍功半。 一个坦荡的政府,没有什么可向公众隐瞒的;一个自信的政府,也没必要遮蔽信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问责,着力提高实效,努力增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的“软实力”。但愿“说真话更容易使人稳定”能成为制度安排,成为被践行的常识,而不再是新闻,也无需民众呼吁。(王石川)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污染防治要真正进入法治轨道
已是最后一篇
- 污染防治要真正进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