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花、鞠躬。”今日清明,“云祭扫”“云课堂”“云互动”等形式开启云端清明。东莞“云祭扫”画出防疫思亲“同心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慎终追远。在东莞日报“i东莞”平台的“云上清明祭英烈”活动中,在4月5日的参与人数就突破23万人。
云端献花寄哀思
疫情之下,不少市民群众无法如愿返乡祭扫,云端寄哀思深入人心。
东莞将疫情防控和文明祭祀相结合,做到“防疫”与“思亲”双结合,“追根”与“明俗”双促进,“传承”与“崇德”双驱动。在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中,画出思亲与防疫的最大“同心圆”。积极推动网络祭扫、文明祭祀,用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助力战“疫”,让清明时节更加“清明”。
清明期间,全市各祭扫场所开展“信邮追思”“鲜花代献”“丝带寄思念”“代收天堂寄语献先人”等公益活动。部分有条件的祭扫场所还提供公益代祭服务。其中,殡仪馆提供骨灰格位擦拭清洁、将市民“云祭扫”线上寄语放置在骨灰格位等服务;寮步麒麟山墓园以及南城翠松墓园提供鲜花代祭和擦拭墓碑服务等。
在“i东莞·云祭扫”平台,网友“清风”写道:“妈!我想你了,假如你还健在,已经是老太太模样,但你永远定格在58岁,哪怕让我行孝一日,也不枉母子一场。如果有来世,还做你儿子,我会珍惜母子情,报答养育恩!”而网友“洪英”仍不忘父亲,“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愿天上人间共安好!永远的愧疚永远的父亲!永远的怀念!”
寥寥数语,寄托了无限的哀思。在东莞人民公园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虽然不见熙熙攘攘的祭祀人流,但仍有一束束鲜花寄托人们的哀思,更多追思缅怀的情感因“云上祭祀”得以安放。
“i东莞·云上清明祭英烈”平台,网友“肖俊宇”感慨万千,“清明时节寄哀思,一缕花香念故人。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云祭扫让更多市民在网上献花致敬、签名寄语,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用指尖表达敬意,以深情传递思念。
“逝者已安息,生者当珍重。作为城市的一分子,从我做起,倡导文明祭祀,培育文明新风,万众一心汇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网友“刘思贤”坦言:“线上共祭活动,既倡导丧葬礼俗文明新风尚,满足群众对逝者的告慰之情,又能追忆先人美德,传承精神beplay官网app 。”
用爱陪伴少遗憾
建一座网上纪念馆,留下一段音频寄语、献上一束“数字鲜花”……在这个疫情防控下的清明节,“云祭扫”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寄托哀思的方式。看似迫于疫情的“退而求其次”之举,正逐渐成为人们文明祭扫的新选择,也引发更多的人生思考。
祭扫是一种形式,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尊重;文明是一种风尚,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但比起身后的缅怀和悔恨,身前的陪伴和关爱,才是清明给我们更深的警醒。
4月5日,在东莞植物园踏青时,好友与小孩讲述父辈的故事。他说:“十年了,我仍后悔父亲生病时没有陪在身侧,后悔那时太年轻,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遗憾要伴随自己一生。”说到这里,四十多岁的人哭得像个孩子。
令好友欣慰的是,“我现在把母亲接到东莞,我们一家三代五口,能够在一起生活,趁着假期在外面走走,不想再留下遗憾。”
清明时节,我们缅怀过去,感恩现在。
事实上,清明节不止是祭祀扫墓,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既然无法忘记,那就把对他们的思念,转移到活着的人身上吧。把对逝者的遗憾弥补给在世的人,欠下的爱才能真正得以延续,才不会让遗憾一次又一次到来。
有网友坦言:“葬礼的奢华和身后的祭扫,并不完全代表孝道的完整。在父母和高堂身前的尽孝,才配得上圆满的孝道。”逝去的人已经无法回来,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前行。世间万事皆可缓,唯有尽孝不等人。
(来源:东莞日报记者 周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