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全力打造最优的科技创新生态,将东莞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
3月28日,《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发布,为东莞“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部署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等5大重点任务,绘就科创进阶的路线图,彰显“世界工厂”的科创雄心。
“十四五”时期是东莞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东莞将携40余年制造业的深厚积累,更加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绘就新蓝图,努力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
目标:
2025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是东莞未来发展的最强动能。未来几年,东莞的科技创新如何规划布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3月28日披露《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
根据规划,东莞将坚持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围绕省“1+1+9”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为主体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迈上新高度,全力打造最优的科技创新生态,将东莞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
东莞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国际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初步建成,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成熟,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其中,“十四五”期间东莞科技创新主要目标(预期性指标)包括R&D、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企数量、上市公司等。
其中,在科技创新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R&D(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上,东莞的目标是从2020年的3.54,提升至2025年的3.67,持续稳定增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20年的3.7%,提升至2025年的5%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93.54人/年,提升至2025年的120人/年。
由于能够直接体现供需双方的交易情况,技术合同成交额是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成效的晴雨表。根据规划,东莞对技术合同成交额的目标是,从2020年的69.53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260亿元。5年间,东莞的这一目标将大幅增加190亿元,展现东莞多年布局后,对于技术交易增长的乐观预期。
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东莞高企数量从6385家,增加至11000家,数量增加超过4成,将有望持续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境内外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从46家增加至2025年的100家。
在发展布局上,东莞将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积极对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优化提升沿铁路轨道、高快速路的创新布局,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努力构建“一核一轴多节点”的科技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城创新引领、走廊资源集聚、节点领域突破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核指强化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引领核心作用。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依托大科学装置优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创新能级,加快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建设,辐射全市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一轴指推动创新资源沿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轴线集聚。聚焦创新走廊重点区域,以莞深高速串连的“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沿线区域为重点,集聚科研院所、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创新主轴线。
多节点指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重点领域突破。集中土地、资金、项目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地,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研发创新与重大转化,带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双重突破。
任务:
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共建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自2020年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松山湖科学城取得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的资源加速汇聚。接下来,这座承载东莞科技创新的未来之城将如何发展?
根据“十四五”规划,东莞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联动发展高水平大学与科研院所,构建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
从“以建为主”到“建用并举”,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迎来重大变化。
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领域研究设施;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包括加快大湾区大学筹建步伐,加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进度,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包括支持广东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主要包括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莞布局,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强与先进科学城的交流与协同发展。
根据规划,东莞将聚焦产业技术需求,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东莞将实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提升高水平研发机构体系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企业有需求、技术有基础、发展有前景的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实施工业核心软件与基础软件攻关工程,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坚实技术底座。
其中,在实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方面,东莞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发力。
在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方面,东莞将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推进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东莞将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产学研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
在新动能培育方面,东莞提出聚焦新动能培育,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东莞将实施新动能培育工程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工程,构建新兴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战略支撑。
其中,在构建新兴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方面,东莞将推动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打造新技术应用与迭代升级的示范场景,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
在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东莞将着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对食品饮料产业,纺织服装鞋帽业、家具产业集群等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工程。
在建设高质量的创新集聚区方面,东莞将推进松山湖高新区打造全市创新发展核心引擎,建设滨海湾省级高新区开放创新高地,推进水乡新城与银瓶合作创新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在企业培育方面,东莞将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东莞将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创新型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构建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
其中,在建设全生命周期孵化育成体系方面,东莞将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全域覆盖,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育成体系,加强孵化服务能力建设。
此外,东莞还将聚焦高品质都市建设,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路径:
人才、创新体系、金融支撑
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绘就宏伟蓝图,如何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根据规划,东莞将从体系化引才机制、国际化科技协作网络、科技金融服务网络等方面予以推进,全面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人才为要。根据规划,东莞将构建体系化引才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发挥东莞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势,凝聚顶尖科研团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开创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集聚的全新局面。
具体而言,东莞将完善引才用才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其中,在完善引才用才机制方面,东莞将以重大平台引进战略科学家,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引进机制等。
东莞将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及龙头科技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10个弥补源头创新和行业关键技术短板,对东莞重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科学家团队,加快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顶尖人才和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
面向全球,取之于全球。根据规划,东莞将构建国际化科技协作网络,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合作创新工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面向大湾区、全国、全世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提高汇聚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实现科技创新国内协同、国际合作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东莞将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全国科技合作网络,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金融助力。东莞将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创科技创新融资新局面。实施科技金融支撑工程,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等。具体包括引导发展创业投资,推进科技信贷发展,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等。
此外,东莞还将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制,营造最优创新环境,包括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市镇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等。
记者观察:
科创驱动,“世界工厂”蝶变
历经40余年,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成长为一座制造业名城。面向未来,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如何蝶变成长,打造新动能,再创东莞奇迹?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为特征的新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带来产业链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这为东莞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东莞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向先进制造赋能,催生更多产业发展新空间,为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与后万亿时代的产业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从散裂中子源的源头创新跑出中国“加速度”,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快速进展,再到众多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早已开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东莞科技创新注入最新动力。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为东莞绘就了科创新蓝图,指引了发展新路线。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东莞提出,“十四五”期间,松山湖科学城亟需全力夯实科技创新,尤其是源头创新根基,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始成果,孵化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松山湖高新区乃至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增长动力。
从“世界工厂”到迈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到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世界工厂”正在重新定义,从生产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但不变的是面向全球的视野和格局,是东莞始终坚守先进制造业的“根”与“魂”战略定力。
东莞提出,展望2035年,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全面建成,东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在新材料、信息等若干领域科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出一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全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根本性改变,培育出一批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创新型企业,新兴产业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科创驱动,“世界工厂”踏上蝶变之路。
(来源:东莞日报记者 张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