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华
昔日军旅志,今朝传承情 赓续红色传承老兵
助人为乐
天津市
2021年4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于秀华,天津市河北区军休所离休干部,今年92岁。离休后坚守共产党员承诺,把自己的后半生自觉奉献给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之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诺千金”的价值准则,展现了中国人守信践诺、以诚立身的精神风貌,成为昔日军旅志,今朝传承情的坚定守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他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清剿国内土匪战斗等血与火的洗礼,为国为民献了青春,守土保家建了功勋。1983年离休,1985年移交河北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他秉持人生虽老信念犹存的理念,没有因为离休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仍以老军人特有的情怀挥洒豪迈热情,继续用自身特长关注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说:“有生之年为青少年做点实事,为国家的未来出点力,这是革命事业心的延续,是共产党员的哲言和承诺。如果能让一名或几名青少年在成长的路上得到我们一星半点的帮助,有一些转变进步,那便是为党为国的鞠躬尽瘁,便是人生历程的善始善终,便是我晚年最大的幸福、快乐和自豪。” 他用30余年的执着坚守谱写了一曲奉献关爱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动人篇章。

他是河北区军休所军休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始终把坚定政治立场,学习理论放在首位,坚持各种制度、遵守纪律,保持党员思想常新不滑坡,永葆初心不变色。他以身作则,带领支部人员积极参加军休所与社区的活动,他自费购买理论书籍,组织社区党员和军休党员共同学习,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社区青年的成长进步。在迎奥运活动中,他担任社区文明督导队队长,带领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安个角落,他们总结出的“嘴勤说一点、腿勤跑一点、脑子勤转一点、手勤快一点 ”的“ 四勤 ”工作经验,被天津市文明办收录在《志愿者心得》一书中。

他是军休所面向社会开展关爱活动的初创者之一,是与社区、学校建立关爱基地的最初创建者。他坚守初心承诺,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离休后的重要责任和奋斗的最终目标。他一诺千金,一干就是30余年,使河北区军休所成为天津市军休系统最早进社区到学校开展关爱活动的单位之一。

1985年河北区军休所成立之初,只有190余名军休干部,于秀华就同战友到社区和就近学校开展了一些零星的工作。1990年组织成立关工小组,他们骑着自行车,背着水壶,用火一般的热情走进社区、联系学校,为青少年讲传统、讲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英雄的故事;以无尽的爱,讲雷锋学雷锋,自发捐款资助贫困学生、为学校和社区赠书赠学习用品等需求品;他们不辞辛苦先后联系了包括南开大学、聋人学校在内的50余所大中小学和河北区域内的3个街道共11个居委会;他右手书写不便,执著的用左手撰写整理出教育资料24册、编写宣讲稿40余份;结合建党、建国、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节点,冬天不畏寒冷、夏天不惧烈日地到书店、图书馆、旧书摊搜集整理出图片剪报上万张,设计制作革命历史展板100多块,巡回到社区、学校、工地展出讲解,受到大家的好评;他为学校、社区、部队讲课120余场,累计受众12万多人次;每年组织本支部军休干部积极向河北区军休所“军休干部爱心公益基金”捐款,他每年坚持捐款1000元,行善举献爱心;连续多年独自资助9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累计捐出2.1万余元,其中有4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考入南开大学的张源同学在大学毕业后,第一时间来到于秀华家感谢老人的资助和支持,并表达了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决心。

以于秀华为首的老前辈,他们的付出、探索和无私奉献为系统规范地开展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最近几年因年高和身体状态,他离开了关爱活动的第一线,但他不忘初心和承诺,仍把关爱工作放在心中,不断关注着军休所关爱活动的进展,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经常打电话提建议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就近参与社区组织的升国旗、讲国旗、军旗的故事等活动,每到教师节前夕打电话询问军休所关工委教师节活动的准备情况,收取军休干部给教师节老师的慰问信,并安排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送交共建学校。

来源: 天津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