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华
20年如一日守护沙漠中的生态林
敬业奉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20年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王先华,男,汉族,现年61岁,初中beplay官网app 程度,1983年参加工作。2000年自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生态林护林员起,王先华与妻子19年如一日,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和履行保护生态的卫士职责,为团场的生态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荣获师市“生态卫士”、兵团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在被视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夹缝之间,有一个绿色生态新兴小镇,这就是第二师三十一团所在地英库勒镇。漫步于城镇之中,鳞次栉比的楼房与郁郁葱葱的树木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为美丽团场建设增色不少。这是由于该团坚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总体思路,在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两大沙漠之间建设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结果。而王先华就是参与这场生态建设的一批坚韧不拔为团场生态保护奉献的干部职工群众的重要一员。

三十一团位于第二师塔里木垦区,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3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每年初春到春夏之交短短60天的时间内,该团要经受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10次以上。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塔里木盆地三百里绿色走廊。从2000年初开始,该团党委先后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和团场自筹,累计投资1460万元,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夹缝地带完成了长11公里,宽200米,总面积3300亩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起一道有效遏制两大沙漠合并的绿色屏障。也就是从这一年起,王先华和妻子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一个方圆5公里之内见不到人烟的地方,一住就是19载,为的是看护这来之不易的国家生态保护示范工程这片生态林是王先华和妻子从弱不禁风的幼苗开始,含辛茹苦倾注十几年心血,最终让一颗棵幼苗长成了遮风挡雨的一片栋梁,使荒漠成为了绿色屏障。

1983年参加工作开始,王先华和妻子就在该团一连共同承包了80亩棉花地。由于踏实肯干,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2000年3月,时任该团治沙站站长的刘志友耳闻目睹王先华两口子勤恳本分。就找到他说:“现在团里新建的生态林需要一家踏实负责的护林员看守,我看你符合条件,你就干吧!”王先华和妻子商量后,欣然答应下来,开始担负起了保护生态林的责任。夫妻俩从而在远离团部的生态林开始了19年与风沙抗争的护林生活。当时,用王先华妻子的话说,这里很荒凉,“连鸟都不拉屎”。喝的是压井的咸水,到团部要步行2公里才可以骑摩托车,一年四季,每两三天就要刮一次大风,夏天蚊虫多,晚上睡觉要把头蒙住。“由于树木还没有长起来,每天一刮风,满屋都是沙子。”王先华说。出去巡逻一趟回来,满脸都是一层沙子,只能看到两只眼睛在转动。每次看到丈夫从林带巡逻回来,妻子都会心疼的掉眼泪。

在这里,吃水是一大难题。2000年到2009年间,王先华一家人主要是抽取压井水吃。“抽出来一桶水,小半桶是沙子,需要沉淀一晚上才能吃,水还很咸。”王先华回忆着当时吃井水的情景。从2010年开始,他就开始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用装纯净水的水桶到3公里以外驮水。买菜和生活用品需要骑着自行车到6公里以外的团部去买,6公里的路程中有七八百米都是灰尘路,不能骑车只能推着走。到团部一趟至少两个小时。孩子上学也很困难,2000年,他的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上初中,一个10岁上小学。每天天不亮,姐妹俩就推着自行车走过那段七八百米灰尘路,然后才能骑上自行车去上学。

刚到那里没几天,妻子就后悔了,多次劝说王先华:“我们还是回连队承包土地吧!这里实在太艰苦了。”王先华说:“这里投入了那么多钱,我们不看,谁看呀?我们不能走。”王先华的朋友也劝说:“你们还是搬到人多的地方住吧。”王先华说:“我们都不看,树木被人破坏了怎么办?”朋友也只好无奈的摇摇头。

作为生态林的守卫者,对到林带里乱砍树木的人,王先华是六亲不认。他清楚地记得2010年的那一次砍树事情。王先华和往常一样带上工具开始巡逻林带,当巡逻到5公里的一段林带中时,他听见“咣咣”的一阵阵砍树声,他着急的循着声音赶过去,发现是自己连队的一名职工正在砍树,而且倒的几棵树非常笔直,王先华又气又心疼,急忙跑过去夺下了斧头,“走,跟我回林管站,看怎么处罚你。”这人和王先华原来在连队都是邻居,关系还特别好。他见王先华动真格了,连忙陪着笑脸说:“老王,看在咱两多年的邻居的份上,你放过我吧。我这也是要几棵直一点的树做房梁用。”王先华本来就不善言语,这一听气的嘴直哆嗦:“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是在犯罪,国家投那么多钱,团场花了那么多精力才建起来的生态林,要没有这片林子,我们团居住的地方都被沙子埋了。”王先华不由分说,扭住这名职工把他带到了林业站,进行了处罚。

巡逻、清理防火隔离带、为树木扎篱笆、熟练地换着滴灌带……王先华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这片树木。这一坚守就是19年之久。今年61岁的王先华说:“我要在这里守到退休,哪都不去了。”一年夏天,王先华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沿着崎岖的林路进行巡视,观察林木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破坏林木的。这一转就是十公里,当时出门走得急,忘带干粮,走到太阳快落山时,他检查完最后一个紧挨着棉田的首部时,累倒在地不省人事。多亏一名棉田职工及时发现叫人把他送往医院。

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认真履行着一个护林者的光荣职责,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不畏艰辛,他保护着生态林的一草一木,为团场绿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金色年华。当别人问起他有没有觉得辛苦时,他说:“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话,但我既然担任了护林员,我就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片林带是团场最宝贵的资源,是团场人生存的命脉。虽然我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我相信和我一样坚守在自己岗位的护林员还有很多,大家都在为生态林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所以,每次想到这里,也就觉得那点辛苦不算什么。”

看到自己近20年亲手栽下又像呵护孩子一样培养长大成参天树木的生态林,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将浩瀚的沙漠挡在“门外”,王先华巡逻的脚步也感到特别轻松。在林间的防火带上,王先华深一脚浅一脚的巡逻着林带,一串串足迹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逐渐消失在林带的那一头。

来源: 兵团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