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进入公路管理所工作,2004年加入乡道管理科,20多年来如一日,严林妹始终奋战在崇明农村公路建设第一线,为崇明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她的努力下,崇明农村公路从最初仅有的200多公里发展至现在的2700多公里,为全市区属最多;率先推进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成立18个农村公路管理站为全市各区公路管理机构最早,秉着“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规范”的信念,走出了一条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敬业垦拓,练就巾帼“乡间活地图”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崇明农村公路经历了土路、砖路、碎石路到白色水泥路、黑色柏油路的“五代变迁”,修到了村头、田头、宅头和户头。对于世世代代在趟泥水、“车骑人”的经历中捱过雨季的人们来说,这么大的变迁主要得益于自2003年起崇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成就,这就不得不提到崇明区公路管理所副所长严林妹。
十年修路2000多公里。起初接手崇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时,严林妹就做好了“硬碰硬”的心理准备——崇明农村公路总里程在上海市各区中最长,从原先的200多公里发展到2700多公里,骤增13倍之多。她从调查摸底做起,依次展开项目立项、工程招投标,以及对工程人员的技术培训,直到最后工程验收完毕,全程参与监督管理,横贯崇明岛70多公里长的陈海公路,严林妹每天都要来回跑个两三趟。
辗转工地获称“崇明活地图”。道路施工的黄金期是每年7月到10月,为了把控质量、收集数据,她经常冒着烈日高温辗转于一个个施工现场,皮肤晒黑了,汗出了一身又一身。周而复始,每一项工程,她都全程参与监督管理,对农村公路的熟悉,使她获得了“崇明活地图”的美誉。所以那段时间,严林妹的办公室总是空的,因为她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其实也没什么苦的,就当锻炼身体”,每次别人觉得她工作苦的时候,她就这么和别人说。有时因为连续几天跑工地太累了,她就请同事帮忙捏几下肩膀,按几下太阳穴,立刻又振作精神投入工作。就这样,伴随着崇明农村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历经“五代变迁”,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她以苦为乐,收获成果。
创新突破,率先推行养护体制改革
率先推进养护体制改革。随着崇明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已经从过去只满足于“有路走,有桥过”的需求转变到了“路好走、路好看”的新期待上来。严林妹根据崇明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崇明在上海地区率先推进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成立了18个农村公路管理站和6个路政中队,创造性地从粗放式管理逐渐向精细化养护转变,形成交委、公路所、管理站、养护公司、一线养护工的逐层管理模式,从而使崇明2700多公里农村公路走上了“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令人欣喜的发展轨道。
农村公路也有信息化。从2003年开始,在严林妹的带领和努力下,我区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也在不断完善。每年都会把采集到的农村公路的路面平整度、桥梁状况等信息录入数据库,并每年年底维护更新数据库数据,只要在数据库中输入公路代号,这条路的基本属性、病害数据一目了然,养护人员能根据这些信息确定“怎么修”,有时候甚至能做到“预养护”,即“提前修”,让崇明农村公路的养护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还形成了“一路一卡”“一桥一卡”的农村公路信息管理模式,为形成我区完整的农村公路档案管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守奉献,为了更美更大的“家”
作为一名党员,更是作为一名党的十八大代表,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崇明区有农村公路2700公里,桥梁1259座,管养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工作,她时常放弃节假日,整理资料、起草规章制度、准备培训教材,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每年陪伴家人休假玩乐的日子屈指可数,多年来落下了严重的腰椎病和颈椎病也没有一句怨言。
作为分管乡道管理科的副所长,她深入一线基层,严把质量关,打造优质路桥工程,被乡村干部亲切称为“活地图”,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单位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努力,她只是微笑着说:“我是个农村孩子,在农村长大,亲身经历了太多路况不佳带来的不便。我从小便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农村的道路也能和城里一样平坦。而如今,我正在用辛勤和汗水去一步步实现着儿时的愿望”。严林妹就是这样用自己20年的青春坚守在海岛乡间,谱写着一曲乡村公路建设的敬业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