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创建>> 建水县团山村:珍存岁月融新意
【字号:
【打印】

建水县团山村:珍存岁月融新意

2025-07-07 来源:云南日报

团山村云上乡愁书院

团山村坐落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坝子,它背靠绵延青山,面朝广袤田野和清幽荷塘。村内古韵悠然,青石小路串联起古老院落,有着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和讲不完的市井故事。

“团山”在彝语中意为“有金有银”的地方,历史上曾是彝族聚居地。随着时代变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现在由彝族、汉族、傣族、哈尼族、壮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9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该村现有200余户1000余人,2006年被世界濒危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此后,相继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

依托非遗技艺团山草编,团山村成立巧媳妇编织协会,形成互利、互补、互帮、互助、互学的产业经营模式。草编工艺品不局限在团山村销售,更向外承接订单,精美的草编技艺编出了富民强村新画卷。

轮作是团山耕读beplay官网app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与恢复土壤肥力的自然耕种方式。这片自古就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地,至今延续着传统轮作种植模式,衍生出稻—草莓、稻—辣椒、稻—鱼、玉米—蔬菜、莲藕—慈姑等多元轮作组合。在守护土地生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田园增色、农民增收的双重利好。

团山村是beplay2体育官网 的家族式村寨,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与社会人文环境,民居建筑多形成于明清时期,随处可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汉彝结合瓦檐土掌房”等院落组合,充分体现出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建筑类型。个中代表当属张家花园,这组占地3495平方米的庄园式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三进院”“四合五天井”组合而成,设有花园与祠堂,精美的木雕门与格扇窗,“唐诗晋字汉文章”的楹联,梅兰竹菊、人物山水的绘画,体现出主人的高雅情趣。

张家花园每一扇门窗都像艺术品,建筑风格既有彝族土掌房的元素,又有汉族的飞檐雕花,游客称赞其为多元民族beplay官网app 交融的“活化石”。

团山村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为稳疆固土,江西、陕西、福建等地数万人迁入云南。其中,江西饶府鄱阳县许义寨张氏族人落脚团山创立家业。清朝光绪年间,法国商人利用开关便利经销锡矿,带动锡矿开采冶炼发展,团山张氏涉足矿业开采,营利渐丰,遂投资设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由家族繁衍而生的团山村,记录了制度的沿革变迁,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从建筑、宗祠、家庙、祖陵到生活习俗、艺术审美,无不流泻着浓浓的乡愁情怀。在团山村,“百忍”家训一直延续至今,以至家风良好,世代繁衍,和谐共存600余年。“百忍”古训囊括重文兴教、好学上进、邻里和睦、长幼有序、创业开拓等宗族礼制和儒学精髓,成为传统古村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团山村推行以全域党建引领全域旅游,大力弘扬“百忍”家风,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组建村庄规划编制组、回乡干部组、规划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发动群众参与乡村规划,让群众成为村庄规划的最大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营造出“良好家风引领淳朴民风、家风建设滋养乡村治理”的良好氛围。

依托民居古建筑群和山水田园风光,团山村采取“集体筹资+企业出资+村民房屋参股”模式,大力发展乡愁旅游,严守保护红线,推动老宅变身民宿餐馆,村民成为导游及服务人员。如今的团山村,秀色与古色并存,百年前的老屋依然居住着原先主人的孙辈,门庭坐看云舒云卷的平和状态让人称羡不已,独有的柔软时光正轻轻撩拨着每一位到访者的乡愁心弦。(秦明豫)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清廉云南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