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廉云南>> 普洱市监督助力非遗“破圈”
【字号:
【打印】

普洱市监督助力非遗“破圈”

2025-07-11 来源:“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

在那柯里古道乡愁小镇,游客们沉浸于普洱茶·贡茶制作,在游玩中感受古老的普洱茶beplay官网app 和茶马古道beplay官网app ;上海市金山区的普洱非遗客厅里,黑陶、象脚鼓、傣族织锦、金水漏印等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的传承人,正通过非遗技艺展示、产品销售、成果展览等形式推动非遗出圈出彩;普洱中心beplay官网app 广场上,一场场“遇见普洱文创雅集”如约而至……

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beplay官网app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普洱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逐渐融入现代生活,变得可见、可触、可感,实现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关键转变,740余项非遗焕发出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非遗的真正“破圈”,不是简单的流量狂欢。如何破解非遗“重保护轻发展”“重静态轻活态”的传统保护模式?普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整合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机制,紧盯非遗产业发展开展“全链条”监督,在非遗保护政策落实、项目资金使用、干部工作作风、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让传统beplay官网app 在新时代里继续传承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基地是开展非遗项目研究、展示、培训和生产性保护活动的重要载体,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非遗传承基地建设,思茅区纪委监委构建“监督+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对普洱茶乐传承基地、南本傣族织锦传习所等项目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基地选址、设施建设、传承人资质认定等环节,确保项目落地合规高效,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梯队培养机制,通过“传承人+志愿者+学员”模式扩大传承覆盖面,破解非遗传承和保护“后继无人”困境。

同时,深入挖掘苗绣、普洱茶等本土非遗资源中的廉洁元素,积极探索“非遗+清廉”融合路径,以苗绣技艺为载体,绣廉品、育廉人、创廉风;探索“茶+文+旅”融合路径,将“以茶养廉”理念融入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等体验项目,通过茶廉主题展览、廉洁家风故事会等形式,让游客在茶香浸润中感受廉洁beplay官网app 的深厚内涵。

站在beplay官网app 传承的历史坐标上,监督的价值远不止于“守护”,更在于“激活”。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一方面,聚焦非遗项目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建立专项监督台账,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随机抽查等方式,严查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行为,为非遗传承筑牢资金保障防线;另一方面,紧盯文旅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履职情况,督促相关单位完善非遗体验点管理机制,规范非遗技艺展示、传承活动流程,防止出现敷衍了事、形式主义等问题,保障非遗项目在景区内有序运营。

“在一些热门非遗展示区域,部分商家存在兜售假冒傣锦产品的现象,以次充好,损害游客权益,也抹黑了景谷非遗的名声。”聚焦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守得住”“传下去”“活起来”三篇文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紧盯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民族民间传统beplay官网app 调查、收集整理、项目申报等重点工作,深挖“难、慢、迟”等“中梗阻”,严格审查项目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确保每一个文旅项目都基于真实的beplay官网app 需求与旅游发展规划。严格审核文旅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确保资金分配合理,对文旅项目资金来源、流向进行全流程把控,避免资金浪费与滥用,确保专款专用,有序推动完成128项民族民间传统beplay官网app 调查及相关资料整理。

“通过‘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我们已经吸纳固定织工、手织技工2000余人,累计完成培训手工织锦技能人才5000余名。”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十组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就业工坊,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佤族织锦类工艺品,佤族织锦传承人、工坊负责人李宪兰正和学员们一同制作新设计的佤族织锦手工艺品。

作为佤族优秀传统beplay官网app 的代表,佤族织锦技艺于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千年传承发展,这些色彩斑斓的锦线,不仅交织出精美的图案,还成为佤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技艺。

西盟县纪委监委联合文旅、审计等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开展“嵌入式”监督。针对发现的项目申报程序不规范、资金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及时下发纪律检查建议书,推动责任单位制定整改措施,促进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和非遗文创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积极搭建群众监督平台,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开通网络举报渠道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让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监督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2024年,普洱市认定了26家市级非遗工坊,经营内容涵盖了民族服饰、歌舞表演、茶叶、酒品、饮食、陶器、乐器、体育器械等类别。据不完全统计,非遗工坊带动就业人数总计10000余人,其中农民工人数超过7900人,建档立卡户900余户共2900余人。

当我们在茶马古道旁遇见贡茶制作技艺舒展千年茶香脉络;看到佤族织锦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南博会,赢得中外广泛关注;见证手工造纸书灯、彝族刺绣玻璃杯、绝版木刻丝巾、黑陶茶具等文创产品化身城市beplay官网app 新宠……一次次非遗“破圈”场景的背后,既有监督守护传统的“硬度”,又有拥抱创新的“温度”,更有连接大众的“黏度”。下一步,该市各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深化监督,推动千年文明在时代浪潮中激扬起动人的浪花。(郭春祥)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清廉云南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