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总有那样的时刻,让人回味无穷。
当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中国阔步走来——在荣誉的光环下。
当汶川地震天崩地裂时,人们众志成城,喊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当人们坚定地发出“保卫钓鱼岛”的呼声时,“理性爱国”,是其中的最强音。
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人们纷纷向这位深深扎根民间故土的中国作家表达敬意,祝贺他又一次搭起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沟通的桥梁。
还有那些时刻,也许不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却在每个人的心中自有版本:
在拥挤的地铁上,有人起身让座,那嫣然一笑;在暴雨倾盆的夜里,有人停车相助,那温暖相询;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上,有人冷静讨论,那平和的声音……
总有那样的字眼,让人心潮难平。
拼搏、奋进、自信、昂扬、奉献……
还有那些字眼,也悄然地扣人心弦:宽容、平和、理性、共识……
10年走过,往事历历。在中国转型、大展宏图的进程中,令人击节的不仅仅是那耀眼的数字,还有创造那辉煌数字的人;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那看得到的奇迹,更有那仿佛看不到却分明能感受到的心灵的成长。
正是这心灵的成长,构成了一幅丰富斑斓的时代心灵图景,记录了一个民族国民心态日渐成熟的蜕变过程,汇聚成推动中国坚定前行的价值力量。
(二)
2011年1月17日,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在美国纽约绚烂绽放——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在这段60秒的宣传片中,中国各领域杰出人士和普通百姓逐一亮相,笑容温暖,神色自信,于静默之间展现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这是继2009年“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N亚洲频道播出之后,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又一重要举动。中外媒体认为,中国“国家公关”时代来临,愈趋自信的中国开始主动展示自己。
这样的自信随处可见,这样的展示也越来越多——而仅仅就在几年之前,人们心中还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比如,2001年的那个夜晚,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一锤定音,百年期待化作喷薄激情点燃中国夜空之时,也有人更审慎地在心中暗存疑问。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不仅仅是场馆、交通等一系列硬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民,是否已经做好准备,站在世界舞台中间,展现礼仪之邦的风范、当代中国的神采,以自信、从容的心态面对世界?
对于一个曾有过无限荣光,也经历过近代屈辱,如今又重新走在复兴之路上的民族来说,这真是一个沉甸甸的时代命题。不能不承认,沉重的历史给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投射了一些难以摆脱的阴影,诸如自尊与自卑的纠结、理性与非理性的混杂。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奋进,文明有礼,开放自信。但毕竟,这一次,非同寻常:奥运会来到中国,五大洲共聚一堂,是中国人的第一次。
许多人都在思考着这个时代命题。2005年,一位媒体编辑感到了这种变化:“从读者最近的座谈和来信中,可以察觉到一种正在形成的舆论共识,这就是:中国需要构建‘健康的大国意识’或‘理性的国民心态’。在我们的印象中,由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使不是第一次,至少在过去是相当少见的。这一现象本身就十分耐人寻味。”
在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时代向每个中国人发出了这样的考问。
3年之后,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中国人民的热情大方不卑不亢,志愿者的微笑服务,领奖台上中国运动员自信而具有个性的表达……成就了一个词语:中国表情。
中国表情,无处不在——在各种beplay官网app 体育交流中,在平民百姓的出国旅游、待人接物中,也在中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中。红土场上,李娜夺冠后的纵情一躺,展示了中国最自然、真实、生动的性情。中美文学论坛上,辽宁女作家孙惠芬从丢失一只鸭子这样的日常小事讲起,展示中国当代村庄中父辈和年轻人的生机盎然的冲突,有美,有矛盾,但充满明亮而坚定的希望。伦敦奥运会期间,当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登对于中国运动员的偏见报道时,中国学者饶毅挺身而出去信质疑,其严谨的学术数据和义正词严的质问,使这份在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不能不就失实之处道歉。
中国人的自信,来自哪里?
来源于中国国力日渐昌盛的底气,来源于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广阔视野,来源于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气象,来源于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言:“闭上眼睛想一下,可以想象出来: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以及难以名状的可怕事件后,中国人正准备拥抱那久盼的梦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人民越来越自信的深层历史背景。”
-
上一篇:
- 秋石: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已是第一篇
- 秋石:信心百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下一篇:
- 党务公开 自信和向上的力量
已是最后一篇
- 党务公开 自信和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