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殿英,男,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屯医院原副院长。60多年来,马殿英致力于为哈萨克族牧民做好事、办实事,成为哈萨克族牧民的贴心人。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兵团好人”等荣誉。
出力、出钱、捐物:以实际行动温暖人心
“牧区有多少牛羊,老马就做了多少好事”,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牧区,说起马殿英,牧民们都说:“他是草原上的‘活雷锋’”。
1962年的一天,马殿英意识到牧民的毡房保暖性差,如果没有火墙,在冬天一定很难熬,他便开始向泥瓦工学习砌火墙。听说老马火墙砌得好,一些牧民就主动跑来找他帮忙。马殿英每年从入冬前两三个月就开始挨家挨户帮牧民打火墙,为了挤出时间,常常周日天不亮就骑车往牧民家赶,一般一天砌2个,挤一挤时间可以一天砌3个。有了火墙,即使在零下4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牧民家也是暖暖和和的。据粗略估算,从毡房到平房,直到入住楼房享受集中供暖的30多年间,马殿英为周围牧民家中砌的火墙超过3000个。
加娜尔家有十几个兄弟姐妹,马殿英经常给他们送一些衣服和食品。20世纪80年代,加娜尔的大哥考上新疆农业大学,是马殿英出钱供哥哥读完了大学;加娜尔的一个弟弟得了白血病,也是马殿英雪中送炭垫付了医药费。温娜尔汗考上石河子大学,但家里困难交不起学费,马殿英知道后鼓励她不要被困难击倒,并主动承担起她的学费和生活费。孤儿别克要结婚了,马殿英四处张罗,找了十几个壮年小伙子给这个没有依靠的年轻人盖了两间新房,打了新家具送过去。
以前额尔齐斯河大桥是哈萨克牧民牲畜转场的必经之路,道敏见转场牧民时常住在潮湿的河边,有损身体健康,很想改变这种情况。1990年5月,马殿英知道道敏的想法后,带领北屯毛纺厂的几名职工,帮助道敏在河边高坡处盖了60多平米的3间新房。为方便道敏一家和过往住宿的牧民吃上新鲜蔬菜,马殿英为道敏开垦了1亩菜地,并用拾来的废铁丝、柳条扎了围栏,以防牲畜践踏,来年菜园里种的西红柿、豆角、黄萝卜、大葱等蔬菜长势喜人,道敏一家自家吃不完,还常将蔬菜送给其他路过的转场牧民。牧民们高兴地说,这是我们草原上的第一个菜园子,马殿英不仅为我们送来新鲜蔬菜,更为我们送来了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架线、修桥、建食堂:心里永远有大家
1983年,阿勒泰地区一些农村还没通电,但世代游牧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牧民却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这要感谢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也与马殿英的积极努力分不开。当时,马殿英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请了几个人帮忙,买电线、栽电杆、拉电线,终于架起了从北屯到额尔齐斯河畔放牧点的一条“光明线”。通电那天,牧民们宰羊庆贺,大家双手把酒捧到马殿英面前说:“第一碗酒您先喝,第一块羊头肉您先吃!”
第十师北屯市与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唇齿相依,马殿英常说:“力量不在胳膊上,在心里。”20世纪60年代初,额尔齐斯河春季涨水,淹死过人和牲畜,数以万计的牲畜常在转场中被困岸边。为此,马殿英向阿苇滩镇领导提议建座木桥,在获得批准后马殿英买材料、找工人,最终在额尔齐斯河上建起了第一座简易木桥,有了这座桥,两岸群众常来常往,方便了大家的生产生活。
1990年,马殿英调任北屯医院副院长,负责医院的后勤工作。他经常在医院里仔细查看每一个角落。有一天他发现有位患者在病房外自己用砖搭炉子,用柴草生火烧开水,这样不仅不方便不卫生,还增加了火灾隐患。马殿英在科室内部找到一处空房子,亲手砌了两排煤炉,免费供患者烧水。马殿英还发现,医院和周围都没有开设食堂,牧民住院往往是干馕就着白开水凑合一顿,一连吃好几天。为此,马殿英与相关部门协调,申请资金建设了一间食堂,以最低价格为住院患者提供餐食。
求医、配药、放牛羊:民族团结是初心
马殿英退休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雷锋做好事上。阿勒泰市阿苇滩镇牧业一队的马拉提在母亲、妻子相继离去后,自己又遭遇了车祸,不能下地。马殿英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帮他放牛放羊,还四处拣来石头为马拉提家垒起了一座150多平方米的羊圈。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马拉提的几十头牛和一百多只羊长得膘肥体壮。
北屯郊区的十几户牧民生活必需品常常短缺,马殿英就自己掏钱买了送去;牧民外出游牧时,马殿英就义务为他们传递信件;草原上医疗条件不好,一些牧民和孩子患病后,马殿英花钱四处求医、配药,帮他们治病。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60多年来,马殿英对哈萨克族牧民倾囊相助,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维护着民族团结,将最好的时光、最美的青春、最真的情感奉献给了牧区,他的名字已深深地印在了额尔齐斯河两岸哈萨克族牧民的心中。(责任编辑:黄舒雅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