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庆民
七旬筑路老人感党恩 义务修路数十载
助人为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21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个人简介.txt
人物故事:

  岳庆民,男,汉族,1949年11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原十五团退休职工。岳庆民是1968年第一批援建巴基斯坦筑路的员工,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和许多援巴筑路工人一起修建了“中巴公路”。1971年从巴基斯坦回国后,修路便成了他一生的情结。在单位工作时,他利用下班时间去修路,退休后就更闲不住了。当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岳庆民回答说:“路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路平坦了人们出行才安全。”2021年,岳庆民获得“兵团好人”称号。

 义务修路书写家国情怀

  在一师阿拉尔市的非机动车道上,过往行人经常会看到一辆装满砖头和煤渣的红色电动三轮车停在路边,一位两鬓斑白、身材清瘦的老人,手拿十字镐和铁锹一点点仔细地修补坑洼路面。

  “我们每天出门都能看到他,走到哪都看到他在修补路面,还是个热心肠,哪家有什么困难他都第一时间去帮忙。”一位老太太一边散步一边与同伴说道。这位修补路面的老人叫岳庆民,已经坚持义务修补路面十余年。

  谈到义务修补路面的初衷,老人说起了那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故事。老人出生于1949年,那一年是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所以父母给他起名为“庆民”,寓意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5年5月,他跟随家人从河北定州来到新疆,第二年到了农一师17场(现第一师十三团),从事副业队的种菜、放羊、磨面等后勤工作。1968年至1971年、1974年至1978年,我国两次组织人员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公路,穿越“世界屋脊”帕米尔群山万壑,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修建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中巴公路(原称喀喇昆仑公路)。岳庆民是1968年第一批援建巴基斯坦筑路的员工,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和许多援巴筑路工人一起修建了这条“中巴友谊之路”。

  从那以后,修路便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在单位工作时,他利用下班时间去修路,退休后就更闲不住了,整天都在路上转悠,只要发现哪里的路坑洼不平,给交通带来不便时,他就立即想办法修复。当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岳庆民回答说:“路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喜欢它平坦,人们出行才安全。往小里说是给人提供方便,发挥自己的余热,往大里说是为阿拉尔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做点贡献。”

不忘初心只为造福家乡

  2015年,他搬到了市区居住,每天都会骑上电动三轮车在阿拉尔市道路上“巡查”。 对于修补路面,老人一直有着异样的“执着”,家人也曾担心、反对过他,但最后都被他的坚持和倔强打动,默默地开始支持老人。没有修补路面的材料,岳庆民就到已经拆迁的废墟里寻找能用的砖头,到发电厂附近搜集煤渣,修补过的大坑、小坑有多少个,连他自己都已经记不清了。“这个老爷爷真是好人,成天看他拿个铁铲在路上修修补补,一个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容易啊!”如今,居民们走在路上碰到岳庆民老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岳庆民总是说:“党和政府把这么好的路修到了家门口,现在出现一点小坑洼,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修补一下。我走到哪里,我就会把路修到哪里,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肯定会一直干下去。”搬砖、铺路都是体力活儿,可已年过七旬的岳庆民似乎都没当回事儿,他说自己身体素质好,也吃过苦,做的这些事儿都没啥,既能助人为乐又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岳庆民说:“我入过团,遗憾没有入党,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给了我们群众很多的好政策,很多的实惠,退休了一个月还有几千元的退休工资,我觉得太幸福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为国家、为党做点什么,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责任编辑:贺子桓 孟庆堂) 

来源: 兵团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