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吕应
七旬渔民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保护“母亲河”
助人为乐
安徽省
2020年12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肖吕应,男,1946年11月生,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渔民。

  事迹简介:一家四代捕鱼,“老渔民”肖吕应对长江有着深厚感情。2019年6月,74岁的肖吕应发起成立了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长江清洁保护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18名队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被称为“银发护卫队”。2艘小渔船,清理江面垃圾,劝离非法捕捞人员,用点滴行动助力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2020年6月获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在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纷纷响应“渔民上岸”工程号召,“洗脚”上岸,开始新的转型。多年江上往来的老渔民肖吕应难以割舍对江水那份情怀,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发起成立了胥坝乡“银发护卫队”--长江清洁保护志愿服务队,截止目前,肖吕应组织服务队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出动船只200余艘次,清理江面垃圾50余吨,劝离非法捕渔5次12人。2020年6月肖吕应被环保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母亲河在呼唤,我是行动者”

  记忆中的长江曾经物产丰富、生态美丽,是众多渔民的生活依靠,也是渔民们恋恋不舍富饶家园,长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肖吕应一家曾四代捕鱼,从祖父到叔伯父亲,再到他本人乃至他的儿子,都曾亲历过长江捕鱼的变迁,也见证了长江捕鱼从兴盛到衰落。在肖吕应的记忆里,那时候江水比较清澈,小鱼小虾轻轻松松便能捕捞到,家家餐桌上最不缺的就是鱼。作为第三代渔民,他16岁开始接触捕鱼,那个时候由于体型小、体格弱,他只负责划桨打下手。21岁时,他正式下江撒网打鱼。祖上传下来的捕鱼技术令他常常收获满满,最多的时候一网下去就有百余斤。“现在想来,不一定是技术,也可能是当时长江污染少,水质清澈,鱼类资源比较丰富。”肖吕应说。

  弯钩捕鱼、高压电、迷魂阵……上世纪70年代,肖吕应发现,捕鱼者越来越多,自己所在的江边8个生产队里的八成村民都在捕鱼,而且他们的捕鱼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撒网捕捞,而是使出浑身解数,方式五花八门,直接威胁着长江生态安全。

  “捕鱼者越来越多,而且在捕杀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渔船漏油、污物污水直排的情况。江水污染越来越多,江里的鱼从品种到数量都开始大批量减少,有时候一天下来,收获无几。”肖吕应回忆说,当时他几经思量,最终决定放弃捕鱼。之后,肖吕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做起了小生意。一直到退休,他都在为生活、工作忙碌着。不过,闲暇之余,他总会到江堤上走走,看看这片早已融入他骨子里的长江水。

  在肖吕应的记忆中,儿时他爱和小伙伴们在江边拾贝壳,散落在四周的各类贝壳随处可见,后来见到的多是各类垃圾漂浮物,如食品包装袋、各式塑料瓶、农药瓶……每当看到这些,作为曾经的老渔民他倍感难受。

  眼看着昔日的母亲河垃圾漂浮不断,肖吕应看在眼中急在心里。2019年4月,恰逢群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志愿服务队员,肖吕应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古中举提出了组建“银发护卫队”——长江清洁保护志愿服务队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古中举主动帮助他招募队员、组织船只。

  在肖吕应的感召下,5位老渔民积极响应,没有船只,他们就把自家的小渔船改作巡查打捞船,没有经费,他们就自发地捐赠款物,用于物资配备,就这样,一支由6名老渔民为骨干的“银发护卫队”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了。

  “过去肖吕应等老渔民世代都以捕鱼为生,对江水有着深厚的感情。长江禁捕政策出台后,他们积极支持。在他们看来,留住绿水青山比一时的捕鱼捞虾更为重要。”古中举介绍说,对于老渔民们来说,他们总希望在古稀之年发挥余热,为母亲河岸青水绿尽点余力,这便有了这支“银发护卫队”。

  “美丽长江,我们共同守护”

  心中有爱,才能行稳致远,脚下沾土,才能倍感温润。

  “银发护卫队”成立后,这些曾经在渔船上“叱咤江河”的老渔民们换上了“红马甲”,重新坐上久违的小渔船改装而成的环保巡逻船。他们从捕鱼到护鱼、守护长江,完成了角色、职责的更替。肖吕应和“银发护卫队”每个月至少出征3次,每次早上六点半在江边集合后,他们驾着2艘小渔船向长江下游一路开去,捡拾垃圾,巡查江面是否有人捕鱼,往返15公里,一般都要忙到下午才能回来。

  “我们一般两条船同时去,每条船上有3个人,一人开船,一人打捞,一人装袋。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肖吕应自豪地说,队员们从小都在江边长大,有着丰富的捕鱼经验,因此打捞起垃圾也是得心应手。

  “我们这些老渔民虽然都年入古稀了,但身子骨还硬朗,只要每次有活动安排,大家都积极参与,有的队员即使感冒生病,也还坚持着,我想这大概就是对长江母亲的热爱吧。”今年已经75岁的肖吕应提及巡查打捞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说,“每次我们巡查江面都要好几个小时,经常是过了饭点也没有察觉,直到忙完活时才听到肚子咕咕叫着。即便这样,大家都从没后悔过,因为每次看到清理的江面,干净、整洁,整个人感觉豁然开朗了。 ”

  肖吕应说以前每次下江打捞,2艘小船常常是“满载而归”,朝发夕返,满满当当两船垃圾,足足有上千斤。除了水上垃圾,肖吕应和“护卫队”还负责村里江心洲铁锚洲的垃圾清理和巡护。3万多亩的铁锚洲一度是村民耕种、获取收入的一大来源。去年,为了保护江豚,农业种植全面退出,铁锚洲成为了守护江堤的“绿色屏障”。

  “母亲河,我们来了”

  静心等待,用心呵护,对母亲河浓浓的爱已融入肖吕应和“银发护卫队”队员的血液。

  今年7月上旬以来,铜陵地区连续强降雨,长江水位持续上涨,长江大堤超过1998年特大洪水水位,胥坝乡部分区域内涝严重,江堤下更是“一片汪洋”。为安全起见,肖吕应和“护卫队”的巡查与打捞工作被按下了暂停键。在参与防洪巡堤查险的同时,肖吕应和其他队员几乎每天都要在堤坝上走一走,盼着江水早日退去,好快点上环保巡逻船,捡起“拖了”一个多月的工作。

  “好些天没来这里了,等江水退下去,咱们继续打捞! ”8月20日上午,在群心村“鳊鱼肚”附近的一处堤坝前,“银发护卫队”队长肖吕应指着尚未完全退下去的江水,与队员们交流。当看到江面上泛起的一些漂浮物时,队员们皱起了眉头,都恨不得立马划船去打捞。

  9月17日,对肖吕应和“银发护卫队”来说是个好日子。连续2个多月的长江高水位终于退去,服务队又可以重返江面巡查了。早上六点不到,队员们便穿上“红马甲”,提前到岗,带上队旗、打捞工具,熟练地驾驶小渔船向江面进发。看着久违的江面,队员们无比兴奋,就像奔向母亲的幸福孩童。经过2个多月的累积,群心村江段的垃圾比以往多了不少,肖吕应和队员们从早上六点半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垃圾将近装满2船,返回时大家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分类堆放点,才安心地回家,虽然很辛苦,但那愉悦和幸福始终洋溢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真挚而让人感动。

  真情守护,期待“一江碧水向东流”胜景再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着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加强,2019年1月1日起胥坝乡所在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义安区长江段实施全面禁捕等、限钓等措施,长江环境明显改善。义安区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长江保护宣传,人民群众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初步显现。

  “去年下江打捞,常常是满满当当两船垃圾,足有上千斤。现在几个小时下来,大概只打捞到两三百斤。”对于这样的改变,肖吕应、王茂喜等年逾古稀的队员们甚感欣慰,他们以守护长江当作自己“最幸福的事”,义务打捞江面漂浮垃圾,护渔爱江,事迹令人钦佩,他们的义举也在我们的身边口口相传。

  “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这是我们长江清洁保护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2020年6月,在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开展的2020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系列活动中,肖吕应被评为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每每提及这项殊荣,肖吕应总会拉着队友们说:“要不是他们,光靠我一人哪能守护得了这一段江面? ”

  “我们这帮老家伙会坚持做下去,直到上不了船了,这是值得付出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事。”肖吕应说,他们年纪大了,还有子子孙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肖吕应坚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母亲河一定会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肖吕应,一位年入古稀的老者,因为热爱,以拳拳爱心守护一江碧水,早出晚归,无畏付出,他是新时代的最美环保志愿者;因为热爱,以坚毅双肩担起一方责任,巡江护渔,坚持坚守,他是新时代最可亲可敬的老渔民;因为热爱,以文明之力召唤守护母亲河,躬身实践,始于当下,他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榜样!

来源: 安徽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