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藏丽苹,女,1969年10月生,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妈妈”。
事迹简介:6年前,她走进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为了那一声声妈妈,她尝尽酸甜苦辣,只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整洁的家,他们虽不是亲骨肉,却情比一家。
6年前,藏丽苹和她的丈夫一起搬进了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当起了8名孤残儿童的“妈妈”,其中有3名儿童已经脱孤。从那以后,一年365天,藏丽苹夫妻俩都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阳光家园”里,照顾孩子们的起居,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营造一个真正的温暖的家。
6年来,藏丽苹与这些残疾儿童日夜相伴,尝尽了酸甜苦辣,也打过退堂鼓,但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听着那一声声“妈妈”的喊声,藏丽苹坚持了下来。现在,她和“阳光家园”的其他“爱心妈妈”一起,成为合肥儿童福利院在全国首创的“双亲家庭照顾模式”的志愿者,用真情书写人间大爱。
爱心家庭温馨又整洁
“阳光花园”204号,是藏丽苹夫妻俩与五名孤残儿童的家。这间90多平方米、三室两厅的屋子,看起来干净而又整洁。客厅里摆放着沙发、电视和儿童玩具,餐桌收拾得很干净,摆放着西瓜等水果。阳台等处则摆放着很多绿植和鲜花,让屋子更加美丽而又温馨。而空调、冰箱等家电也有一应俱全。
两间小房间里,各摆着两张床,是给孩子们睡的,“最小的孩子跟我们睡。”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书桌,上面一尘不染,摆放着孩子们各自喜爱的毛绒玩具。墙顶上则贴了很多装饰品,让孩子们的房间更有活力,也更加温暖。“这些都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布置的,让他们更有家的感觉。”而在孩子们的衣柜里,衣服、裤子等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叠放在柜子里,一点儿也没有杂乱的感觉。
在整个屋子的很多面墙上,都挂着一家七口人的照片,有的是合影,有的是孩子们的单人照,“我们会参加很多院里的活动,孩子们很开心,我们也用手机记录下快乐的瞬间。”而在电视柜上,还放着每个孩子的成长记录手册,“我们要定期记录孩子们的成长经历。
这样一个家庭,看起来和普通的合肥家庭并没有区别,反而比很多家庭更加干净、整洁和温馨。但是,贴在大门旁边墙上的“口服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还是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看似普通、实则特别的家庭。
六年前走进儿童福利院 给孤残儿童当妈妈
“我是2013年来到这里的。”今年50岁的藏丽苹是定远人,很早以前就来到合肥定居,与丈夫做点生意,过着平淡而又和睦的日子。2012年,藏丽苹听一位朋友说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开展“阳光家园”家庭养育项目,为孤残儿童提供模拟家庭生活,感觉非常好奇,便专门到了儿童福利院来看看。
“我看着这些可爱的特殊的孩子,看着他们被照料的样子,当时就非常感动。朋友也让我试试。”当时,藏丽苹的一对儿女都已经毕业工作,不需要劳烦父母照料,“但是我还是很犹豫,照顾五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我能做到吗,他们能接受我吗?说实话,我很纠结。”但最后,当藏丽苹与儿童福利院接触过几次后,“特别是听到孩子们喊我‘妈妈’的时候,我被触动了,下定决心试一试,用我的力量,给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就这样,2013年,藏丽苹和她的爱人一起,搬进了“阳光家园”,成为了五名孤残儿童的“妈妈”。
尝尽酸甜苦辣 尽心尽力为孩子
6年多来,藏丽苹每天的日程几乎都是一样的。“早上五六点起床,开始给五个孩子做早饭。七点喊他们起来,帮助他们起床和洗漱、吃早饭、清理卫生,九点送幼儿园。”孩子们上学后,藏丽苹开始去超市买菜,然后准备午饭。大概到11点半的时候,她已经把饭菜做好,接孩子们回家吃饭。“吃完饭让孩子午睡会,下午2点的时候喊孩子起床,收拾一下去上学。”
孩子们走后,藏丽苹有时候整理家务,有时候会参加阳光家园的集体活动。到下午4点,又要接孩子们放学,回到家后她开始准备晚饭。“我们一般会在六点半前吃完晚饭,这时候爸爸也下班回家了,我们全家人会到大院里散散步,或者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到晚上八点左右,藏丽苹和爱人会一起帮助孩子们洗漱,让他们入睡。“等他们睡着后,我们再清洗、收拾衣物,还要记录下他们的成长经历。”
五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并不是藏丽苹的所有工作。因为孩子们都带有一些身体上的残疾,这让藏丽苹要比别的父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将孩子们照顾好。
今年9岁的小菲(化名),是与藏丽苹同一时间来到儿童福利院的,成了藏丽苹的第一个“女儿”。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菲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遗弃,后来被收养到儿童福利院。“她刚来的时候,全身都是冻疮,身上很多疤痕,我就给她泡脚,给她清理。”当时,小菲连吃饭都不会,睡觉时也常常呼吸不畅,“刚开始的时候,夜里我要起来四五次,照看她。”另外,藏丽苹还要定时给小菲喂药,“病情严重时还要加大剂量,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其他的几名孩子,也各有各的身体问题。“有两个孩子都患有唐氏综合征,还有一个大孩子不怎么会说话。这都需要家长用心照料,才能让他们接纳你,好好地生活。” 藏丽苹说,其中有一个孩子叫小和(化名),患有严重的唇腭裂,普通的饭菜根本无法进嘴,“我就只能把饭菜炖碎,一点一点地喂,但有时候还会被喷得一脸都是。”
不是亲骨肉 情比一家人
同时面对五个特殊的孩子,对藏丽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年轻时养自己的儿女难多了。” 藏丽苹说,刚开始,她也有受不了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胜任。我就去找其他爱心家庭的妈妈们聊天,取经。她们给我安慰,也教给我不少方法,对我帮助很大。”另外,让藏丽苹非常感动的是,爱人一直支持她,“他跟我一起搬了进来,就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下班后就帮我做家务,照顾孩子。没有他,我也做不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摸索,藏丽苹慢慢适应了爱心妈妈的角色,“我对孩子的了解也越拉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相处也更加融洽了。只要你用心了,肯定会有收获的。”但是,感情越深,别离的痛苦就越大。2018年,小斌(化名)和小和(化名)在半个月内先后被国外家庭领养,离开了“阳光花园”204号的家,这让藏丽苹倍感痛苦。“他们都跟我生活了好几年,我们一路走过来,真的舍不得。”
藏丽苹还记得,小和临走前的那个晚上,专门来到她的房间说,“妈妈,我今晚想跟你们睡。” 藏丽苹忍住眼泪,与孩子度过了最后一个在一起的夜晚,直到小斌不久也离开家,她躲进房间放声大哭,“我也希望他们能找到更好的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真的想他们。”
2019年5月,小菲因为病情的原因,需要到天津去做手术,“我给她备好了东西,送她下了楼,回家后魂不守舍的,总想着她进门就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然后抱着爸爸大腿的可爱模样。”在做手术前,医生让藏丽苹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听到后非常难过,所幸手术非常成功,现在她还在重症监护室,希望能早点回家。”这段时间,藏丽苹没事就翻看着小菲的成长记录册,“上面记录了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还有我们共处的那些快乐的时光。”
家庭和父母的关爱 让孩子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藏丽苹说,6年前,她根本无法想象有这样一种孤残儿童的双亲家庭养育模式,更想不到自己会当了6年的“爱心妈妈”。但经过这六年的陪伴和养护,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相较于同龄人,这些孩子们都存在着身体或者智力上的缺陷,但是他们同样可爱,同样让人疼惜。回想这6年,我觉得挺值,因为我们把真实的家庭生活的氛围,带给了这些孩子。”
藏丽苹还记得,小菲刚来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现在开朗多了,又懂事又有礼貌。”她说,对于任何孩子来说,家庭和父母,都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元素,“我们和其他的爱心家庭一样,都希望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和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