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仙
七旬老人义务修路三十余载
助人为乐
上海市
2017年1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吴凤仙,女,1942年8月生,泥城镇中泐村4组农民。

  在中泐村你时常能遇到这样一位老人,有时佝偻着背拉着劳动车,有时猫着腰敲着小榔头,一路走走停停,可以说中泐村大大小小的道路上都留下过她的身影。她,就是我们泥城镇中泐村的村民吴凤仙老人,女,出生于1942年8月,今年74岁,一名普普通通的群众,为中泐村的村民义务修路35载。

  35年前,吴凤仙老人还在村铸造厂上班时,村里的路大都还是泥巴路,一到雨天便泥泞难行,给村民外出增加了极大地安全隐患,凤仙老人便想到利用厂里丢弃的模具壳来修路,拉料、整平、铺地、敲实,为了能多修会儿路,凤仙老人下班后往往顾不上回家吃口饭,便拉上劳动车赶去修路。为了能尽量不影响大家的出行,更是要修到半夜,往往是借着月光回家,才扒上几口饭。正值盛夏,闷热难耐,一天不停歇的劳作下来,除了满身的疲惫,带回家的还有满腿蚊子块。而凤仙老人愣是一个人在台风雨季到来之前,抢修好了那段路。自此路便一直修着,再也没停下来。铸造厂关闭后,为了继续寻找修路的材料,只要一听附近有工地开工,她便赶去跟人家商量,捡拾一些建筑废料。有时候量太多,她便自掏腰包叫来手扶拖拉机,把她的这些宝贝都装回去,久而久之家里就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为了让路更平整些,为了村民的人车出行更安全些,她更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拿一把小榔头,把混凝土及砖块敲碎敲细,时至今日,榔头都已经敲断7把。到了冬天,凤仙老人天还没亮便会起床,在小孩上学大人上班之前,替结霜冰冻的路面铺上一层稻草。村民们一开始都不理解,都说:“修路这些事不都是政府做的吗,你瞎起什么劲?”每逢这时,凤仙老人都会笑眯眯地说:“大事都被政府做光了,我就做做这种修修补补的小事,就图个自己开心、安心”。村民们有时也会笑她傻,但看到凤仙老人都把路修到他们宅前屋后的时候,村民们也都被凤仙老人感动了。一人传一户,一户传一众,村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遇到主干道上洒落的小石子及垃圾,也会主动清扫,我们整个村容村貌也越来越整洁。

  凤仙老人不光要忙着修路,夫妻俩还经营着村里唯一一家杂货铺,从那时的供销社到现在的群兴食品商店,村里不管老少还是习惯性地用凤仙老人老伴的名字命名,都亲切的称之为:阿金小店。我想住在村里的村民,都有这样的记忆,小孩们呼朋引伴口耳相传,阿金店里又批炮仗了,阿金店里又批冷饮了;大人们虽然来买一包烟,也要家长里短唠好一会儿;老人们更是会不约而同的来到阿金店里,听听阿金夫妇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沪剧,喝喝阿金夫妇为大家准备的茶水,如此便消磨掉一天的时光,夕阳西下,才各自散去回家做饭,小小的杂货店里总是欢声笑语,充满浓浓暖意。阿金的店承载着太多人的美好时光,有多少跟我一样,在村里长大的小孩,出来读书工作那么多年,却始终记得阿金的杂货铺,始终记得阿金杂货铺里的糖有多甜,记忆中的阿金夫妇也始终定格在那个模样。

  但随着大量村民拆迁搬往小区,加上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都让日益年迈的阿金夫妇有了退休的念头,子女们也都劝他们该享清福了。但凤仙老人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因为进货不多,厂家已不配送,老伴的身体也不好,为了能让村民买到更实惠的东西,凤仙老人小半个月就要骑上16公里去惠南镇上的小百货市场批货,每次自行车后座挂的两个大框都被塞的满满当当,骑起来都已摇摇晃晃,有次更是摔得双臂严重组织挫伤。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大型超市遍地的年代,开这样一家杂货铺已经赚不了什么钱。而且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店铺的经营全靠夫妻两个轮流看店,40年如一日,365天没有一天关店休息,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更多的已经变成了他们夫妻俩的一种负担。但凤仙老人说:“村里还有这么多年纪大的老人,行动都不利索,几十年了大家都来我这买油盐酱醋茶,你说我要是关了,他们买个东西还要到镇上,跑大老远的,再碰到个刮风下雨天,可怎么好”。阿金听着在一旁打趣说:“别人她都不诓,就光诓我,讲好开一年,然后到了年底,就讲再开一年。既然她还干的动,我就跟着她一直干呗”。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老伴的嘴里虽然埋怨着,但他又何尝不懂凤仙老人的心,凤仙老人常常拿着店里的商品和自己的养老金去救济家庭有困难的村民,他也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她。有时碰到村中孤老病了,嘴硬的阿金甚至会主动提出全由自己看店,让凤仙老人能抽出空去照料他们。

  正如歌中所吟唱的那样“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这城”,那一条条老人用双手修补平整的道路,这个一直说要关却40年风雨坚守的杂货铺,背后无不传递着老人的眷恋之心、爱乡之情,平凡朴实的他们,却是用自己一生的时光,实实在在的地爱着这座村…守着这些人…

来源: 上海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