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博
95后社区“管家”一心为民 做社区群众的“贴心人”
敬业奉献
天津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object Object]
人物故事:

  陈晓博,男,199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静海区团泊镇雍景豪庭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兼社区团支部副书记。他始终把社区当成家,把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用无私奉献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爱戴。作为青年党员,他甘于投身社区工作,勇于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讲原则、有担当、重情义,是社区群众的“贴心人”。陈晓博曾荣获“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巡堤护堤 他在雨水泥泞中筑起生命防线

  2023年的夏天,天津之险,惊心动魄。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海河流域发生1963年以来最大洪水。作为主要的行洪河道,大清河告急!大清河所在地静海告急!8月1日凌晨2点,东淀蓄滞洪区正式启用。8月3日中午12点,赶在预测的洪水到来之前,静海蓄滞洪区群众转移工作全部完成。

  保卫家乡,保卫人民,刻不容缓。

  “我年轻,体力好,我先上!我是党员,必须上!”8月5日夜里,收到团泊镇面向全镇工作人员发出的抗洪救灾通知后,26岁的陈晓博第一个举手报了名。随后,他吻别怀孕的妻子,毅然加入到守护大清河的队伍中。

  穿上救生衣,带上强光手电筒,凌晨4点,陈晓博在大清河静海区独流镇七堡村开始了第一次巡堤工作。降雨后的大堤变得泥泞不堪,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堤岸上,仔细查看脚下有没有渗漏点,寻找着积水的反射。从6号界碑到9号界碑,虽然只有3公里,但是每巡查一次,陈晓博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夜里巡堤,面对阵阵来袭的困意和倦意,他努力瞪大双眼,一边用木棍拨着杂草,一边用手电筒来回照射,不放过任何一点点可疑之处;白天巡堤,面对阳光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满身红包的他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决不后退半步,“抗洪抢险,堤防是最前线、生命线。我的身后是静海的百姓和他们的家园,我们是守护他们的最后防线。”陈晓博说。

  那些天,灯火通明,犹如白昼的大清河南北堤岸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人民子弟兵和党员干部共同在雨水泥泞中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成千上万个陈晓博一样的大堤守护者,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为民解忧 他搭起社区与群众“连心桥”

  2020年7月,通过层层选拔,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陈晓博成为天津市静海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报到第一天,23岁的他让社区主任犯了嘀咕:“这么年轻的大男孩,能做好既琐碎又繁杂的社区工作吗?”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年轻的陈晓博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他用最短的时间,走遍了自己所负责的5个小区的每个角落。955户居民、2612人、独居老人21户……经过梳理,这些数字都被记在了工作小本上。然而他知道,接下来自己要做的,是把这些数字背后的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上。

  正当陈晓博打算撸起袖子大干之时,第一个“考验”随即而来。原来,他所在的社区业主占用楼道、占用绿地等现象时间已久,导致社区环境脏乱差,“你占我就占”的思想在部分社区居民心中根深蒂固。面对难题,他没有推脱,暗下决心,必须改变。于是,他连续入户走访2个月,白天没人就晚上去,逐一了解业主情况,带头上门清理杂物。渐渐地,上访信变成了感谢信,社区的“问题群”也变成了“服务群”。

  把百姓记在心上就要俯下身子,在开展更加深入走访调研的同时,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地点绝不是办公室,而是居民的家中,社区的各个角落,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只有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意见,才能真真切切地看到群众的困难,更深地体会到群众的情感,了解群众需求。”陈晓博说。

  房屋漏水、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再小的事,只要找到陈晓博,他都会耐心、细心地去解决。针对社区“一老一小”人群,他制作“便民服务卡”,开设“智能手机课堂”,开办“暑托班”,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方便了社区的老老少少。入职3年来,陈晓博累计问访群众6000余人次,送医送药送服务800余人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210余件,调节群众矛盾135人次。

  在他的努力下,一座社区与群众的“连心桥”搭建起来。

党建引领 他创新基层治理解决社区发展难题

  参加工作的这几年,陈晓博一直在思考:社区是个大家庭,除了他这个“大管家”,怎样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参与社区治理?

  “党建引领直接决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是凝聚人心、推动基层治理进步的强大引擎。对,我们也可以通过党建引领整合社区资源,做好社区居民的服务工作。”陈晓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了答案。

  140人是陈晓博所在社区的党员数。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这些党员的力量集结起来。

  张大爷是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但几乎从不参加社区活动。有一次,张大爷的老伴在遛弯后走失,情急之下他把电话打给了陈晓博。陈晓博立即联系物业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大家挨个楼门寻找。那天晚上,陈晓博拿着老人的照片见人就问,打了无数的电话,跑了不知多少层楼,最后终于在社区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老人。看到张大爷抱住瑟瑟发抖的老伴时,陈晓博也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区工作者”这份工作的意义;那一刻,张大爷的心也被彻底“俘获”了。从那天开始,老人成为了社区党员里的积极分子。

  面对大多数党员对社区工作不是十分“上心”的难题,在不断摸索中,陈晓博总结出“三个转变”的工作法,即把“坐等群众上门”转变为“主动入户谈心”,社区服务从“你派单”转变为“我点单”,治理从“听我讲”转变为“大家聊”。

  很快,140名党员的心聚拢在一起。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的人气更是凝聚起来——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来。

  现在的陈晓博,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在他的心里,一张以党建引领带动社会资源引入,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破解社区发展问题的大网正在逐渐清晰,“要做的事,真的太多,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陈晓博说,我们年轻人想法多,更要勇于开展脚踏实地的实践。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份勇于实践的背后,是一位“95后”社区“管家”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著,更是他一直未曾改变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责任编辑:周胜武 沈沛)

来源: 天津市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