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保信,男,1980年4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某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22年来,苏保信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先后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研发了毛细铜管空心漆包线、特种扁平电磁线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打开了欧美和南亚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新增利润2.3亿元。苏保信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好人”等荣誉。
尝过“苦”才能品出“甜”
1980年,苏保信出生在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王咀村一个农民家庭。中专毕业后,他应聘进入公司,成为一名漆包线生产辅助工。“因为学历不高,专业也不对口,刚入门时是没有资格碰机器的,做的工作就是把大线圈的线绕到小线圈,这样一干就是一年。”苏保信笑着回忆。
“那时候,别人下班了,我不急着回家。车间的设备是24小时开机的,下班了我还凑到机器边上去看,老师傅见我爱学习,也愿意指点。”为了不遗余力地吸收新知识,苏保信还用了一种看似笨拙的方法,他向师傅要来了所有进口设备的说明书逐字翻译。“当时很多设备主体依赖进口,一些参数只有在说明书中会涉及到一部分解释,都是很关键的技术。”正是靠着这样的努力,苏保信破格成为了一名检测员。
尝过“苦”才能品出“甜”。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电线电缆检测工职业技能竞赛,苏保信与全国上万名工人同台竞争。经过6个多月努力,他从华东地区一路杀进决赛,夺得全国总冠军。这一年,苏保信只有26岁。
“中国造”替代“舶来品”
取得全国总冠军后,苏保信依旧沉稳执着,先后通过考试、答辩,从技师成长为高级技师,并被任命为公司检测中心主任,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开启了技术创新之路。
2013年,苏保信团队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为了实现高端制冷设备的国产化,需要制造出国产毛细铜管空心漆包线。由于空心导体强度低,焊接难度极大,几乎一拉就断,涂漆难度也随之增大。当时这种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怎么办?苏保信的答案是从零开始,加紧攻关。“那时候,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实验室,午饭晚饭都是直接送到实验室门口。生产炉体温度有500多度,一天下来衣服经常是干了湿、湿了干。”苏保信和同事们日以继夜,不断改进辅助工具,温度和时间数据一个个试验,历经了上千次失败,上千次重新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苏保信终于做出了性能优异的毛细铜管空心漆包线,助力高端制冷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技术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探索未知、蹚出新路,国外能研制出的产品,中国人一样能行。”面对传统圆形电磁线无法适配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要求,苏保信团队早在2014年就着手研发新能源产业及汽车电机用扁平电磁线。从“圆”到“扁”一字之差,但对于技术而言,却是颠覆性的。“那时既没有相关样品,更没有制造细节,全靠自己摸索。”苏保信带领团队不断尝试,对制造工艺反复调试、验证,部分关键性能的测试甚至超过上万次。历经2年多时间,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扁平电磁线产品问世,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航空航天等新型产业,不仅用“中国造”替代了“舶来品”,更助力国产电磁线进军欧美市场。
“带徒传技”方能激发人才活力
“技术工人必须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既要有心劲,更要有定力、有韧劲。”2022年8月4日,在苏保信劳模创新工作室内,苏保信结束了每周一次的现场技术教学。自2013年苏保信劳模工作室成立以来,苏保信先后组织专题理论知识培训班37期,每周进行一次现场技术教学,累计受益职工达5200余人次,培养生产技术骨干40人,其中2人获得高级技师资质,4人获得技师资质。他带过的徒弟说,最深受感染的,还是苏保信身上那股在坚守中追求突破的精气神,“师傅对我说,技能创新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耐得住寂寞,扎得下身子,才可能有所收获。”(责任编辑:郭雯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