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24年精益求精践行初心 完美诠释“工匠精神”
敬业奉献
四川省
2019年9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杨林,男,汉族,中共党员,钳工高级技师,攀钢首席技师,西昌钢钒炼铁厂首席点检员。他从事炼铁煤焦原料机械点检,绝对是一项苦、脏、累的工作,既要做好设备的及时保养、经济检修、减少设备故障,又要提高设备效能,降低维修成本。如何在岗位上发挥“工匠”作用,在专业技能上独树一帜,在破解难题时挺身而出,在同行中做出表率,杨林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参加工作24年来,杨林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细的管理、创新的思维,践行着“匠心”的承诺。他每天扎根于现场勤钻研、解难题,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带领同事一起创新、创效,成为身边职工学习的典范。凭着一股不断超越的劲头,杨林在工作中务实创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先后荣获攀钢集团“攀钢标兵”,鞍钢集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

  勤学好问助成长,甘于奉献创成果

  1995年8月,杨林成为攀钢一名检修钳工,每天穿着油迹斑斑的工作服,跟着师傅穿梭在不同的检修现场,面对一台台定修的设备,解体、清洗、打磨、注油从不喊累,每次要守候到设备调试完工。一贯勤学好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岗位能手,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和历练。 2009年,杨林成为一名高级技师,从此和设备结下不解之缘。

  2011年,在新设备、新工艺的“诱惑”下,杨林毅然选择了二次创业来到西昌钢钒炼铁厂这片热土,面对点检专业人员少,设备维护量大的困难,关键时刻,他没有彷徨和退缩。在“白加黑、五加二”的日子里,优化设计、协调场地、查找图纸、安装和调试设备,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到西昌的前三年,他从未休过年休假,甚至在他母亲做脑瘤手术时,都没能赶回攀枝花陪护在身边。当时,第一次整体更换SCP机捣固锤,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容不得半点闪失,与工友们在现场鏖战近30个小时,确保检修顺利完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更换SCP机捣固锤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点经验,但劳动强度大、备件费用高、使用周期短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杨林这个团队。为了打掉这个“拦路虎”,一向勤于思考,敢于接“烫手山芋”的杨林,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在脑海中有个初步轮廓后,多次和技术人员沟通,反复探讨破解这个“疑难杂症”的途径。经过现场勘察、翻阅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相关知识后,模拟出修复捣固锤的过程,用笔一一整理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SCP机捣固锤在线修复操作法》终于出炉了。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SCP机托煤底板在线修复操作法》、《SCP机捣固凸轮延寿操作法》随之应运而生。截止目前,多项先进操作法已成功应用,每年可节省维修费用400多万元。

  高效精准破难题,痴迷攻关终不悔

  1#SCP机干油集中润滑系统故障,导致润滑点不均匀,造成捣固凸轮打滑,凸轮瓦磨损严重,更换频繁,备件告急。面对此情,杨林开始琢磨液压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统计故障点、查找影响部位。经过多日的勘察和酝酿,汇聚掌握的信息,一套解决方案终于敲定。在润滑点位不变的情况下,优化控制程度,改变每组捣固小车润滑控制方式,就可实现每组捣固小车润滑的精准控制。方案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干油润滑系统的工作效率。

  SCP机捣固系统中驱动凸轮瓦为进口器件,因长期摩擦消耗量大,且只能一次性使用,导致运行成本过高。他主动提出对捣固驱动凸轮延寿方案,设计出可重复利用的凸轮瓦,对捣固凸轮弹性棒采用对称更换法,并优化装配工艺,将捣固驱动凸轮的使用周期延长2年以上。

  为了缩短SCP机单孔操作时间,他优化走行单元与取门单元、清框单元及装煤单元联锁点位程序,使SCP机单孔操作时间由689秒缩短为630秒,满足了每炉12分钟的生产要求,该指标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此外,为了提高装煤成功率,他通过分析煤粉粒度、水份、托煤底板润滑、装煤速度、煤饼高度等关键参数,终于找到最佳匹配关系,然后“对症下药”,使煤饼倒塌率由原来的3%左右下降到1%以内。

  2019年1月初,2#SCP上推焦杆石墨吹扫装置控制电磁阀突然出现故障,因是进口元件,设备系统上没有这类备件编码,若重新申报,等待周期较长,保产压力增大。杨林主动出击,找到了此款电磁阀的工作原理,会同专业人员,修复了这台进口的电磁阀,让“洋设备”国产化。

  班组建设齐心抓,攻坚克难创效益

  各小组如何降低备件费用、提高设备作业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始终是杨林工作的着力点。借助“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使其发挥功效,每次小组活动中,杨林主动与学员互相交流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针对设备“瓶颈”,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金点子”、 “小秘笈”纷纷派上用场,对SCP机捣固凸轮瓦采用“变位装配”方法,实现捣固凸轮瓦二次使用;对托煤底板实施双面对称焊接,实现了托煤底板在线修复,延长使用周期3倍以上;对更换下来的托煤底板,制作推焦杆头的石墨刮片或小滑靴,直到托煤底板全部耗尽,每年可节省备件及维修费用300余万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林带领的备煤点检组,先后获得了集团公司“五型”红旗班组,鞍钢集团“标杆班组”等荣誉。

  自2015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创新成果7项,成果转化6项,先进操作法3项,累计创效680余万元,技能培训35期,导师带徒4人。由他撰写并获得专利授权18项,其中授权发明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并有1项获德国纽伦堡65届国际发明展银奖。杨林深怀感恩之心,他将借助于“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来源: 四川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