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华,男,1982年1月生,江苏省第三批援青干部,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现任青海贵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2016年7月26日,陈耀华同志作为江苏省第三批援青干部的一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跨越祖国东西,来到了青藏高原的东门户——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援青工作一年多来,他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在临床一线兢兢业业,用爱传递着真情,力求为贵德县各族群众带去健康和光明。
青海贵德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清澈见底,穿城而过。南通与贵德,两地相隔2000多公里,平均海拔相差超过2200米。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那里的白内障残疾患者比例偏高。他们因为患病失去光明,又因为贫困放弃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恶性循环之下,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白内障并非不治之症,虽然难以预防,但是通过手术,大多数盲人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视力。贵德的白内障手术比例太低了,CSR代表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在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CSR数据为9000;在印度为6000;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46个国家,CSR为1200-4300;而在我国青海省,2015年CSR只有726。
有一对年迈的母女给陈耀华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是82岁的老妈妈和62岁的女儿,母女两人都是全盲,被家人搀扶着送来看病,住在同一个病房。她俩的双眼都只有光感,生活不能自理,在黑暗中相依为命。可以想见,这日子过得有多艰难。防盲治盲,任重道远。在大量接触到白内障病例之后,陈耀华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也明白要改变现状绝非一名眼科医生就能力挽狂澜。
更大的困难来自于手术治疗经费。贫困白内障患者偏多,而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尚存不足。能否引入社会资金来解决当前困局,造福各族患者呢?
江苏援青前方指挥部动起了脑筋,多方筹措救助资金。“爱心光明行,这个名字号召力强不强?”援青干部们激动地商议着。2016年9月,第一笔8万元港币的高原白内障患者手术费用专项救助金由香港江苏企业协会慷慨捐赠。紧接着,如皋市化工(新材料)商会的企业家们筹集善款5万元,启动资金陆续注入。
眼看公益项目将由贵德县人民医院具体实施,陈耀华同志和援青副县长吴志华、院长谢峰反复调研,与患者们面对面亲切交谈,现场解决各种困难,“爱心光明行”顺风启航。
虽然具体实施在贵德县人民医院,但“爱心光明行”面向的是全海南州的白内障患者。为了扩大受惠面,陈耀华同志广泛搜集相关病例。在援青医疗队义诊中、在县人民医院门诊中、在眼科病房组织的会诊中,陈耀华和助手分类整理白内障患者病例,按照病情紧要的程度排序,免费施行手术。
前述双盲母女于2016年10月中旬收治入院,我陈耀华为她们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很成功,术后,母女俩的术眼视力都恢复到0.5以上,不仅脱盲,而且脱残。这两台手术的成功分外鼓舞人心。
贵德县河阴镇的马秀芬做完白内障手术的第二天,术眼视力达到0.8。在病房里,她紧紧地握住陈耀华的手不放:“十年了,我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这次来,说真话,没报多大的希望。就怕希望大了,失望也大……没想到我又可以看见了。没想到啊!”
马秀芬的儿子也是满眼泪水:“陈耀华医生不仅治好了我妈妈的眼睛,还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一次次地询问恢复得好不好,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
其实,一开始马大姐找到了陈耀华时,他已经很委婉地拒绝了。马秀芬不仅白内障非常重,还是独眼,另外一个眼睛没及时手术已经连光都没了。按照陈耀华的经验,这样的病例必须要去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所以建议她去西宁手术。但是,没多久她儿子又进来了,朴素的话语,让陈耀华一直感动到现在。他说:“大夫,我就是冲着你来的。不管手术能不能成功,我都不会怪你。”
就是这句话,让陈耀华充满信心,同时也觉得责任重大。带着这份信任,陈耀华顺利完成了他个人从医以来最复杂的一台手术。患者的信任是百分之百的,这对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家住贵德县拉西瓦镇罗汉堂村的东格老人做完手术已经半个多月了,迟迟没来复查。陈耀华心里一直惦记着,始终放心不下。在一个双休日,决定自己去看个究竟。
天刚蒙蒙亮,陈耀华就开始准备便携式医疗箱。每一样都要仔细检查,以防出现差错。检查无误,一切准备就绪后,驱车赶往老人住处。
40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当陈耀华出现在东格老人家门口。老人一家楞了半晌,没想到主刀医生竟然主动上门复诊。
一进门,陈耀华询问老人的状况,老人感动坏了:“陈大夫,我现在好多了,也不疼,也看得清。”经过检查,确认患者一切正常,陈耀华这才放心地继续赶路。确保每一位患者手术后都恢复得很好,陈耀华才能放心,要不然,总感觉有一块石头堵在心里,不舒服。
截至2018年03月,江苏援青干部带去的“爱心光明行”公益项目已经免费施行白内障手术278例,成功278例!“很高兴能够来到青海,这里给了我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在江苏,我可能没有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多例手术。我告诉自己,绝不能在援青工作中留下遗憾。”陈耀华回到南通对采访的记者说。
陈耀华在青藏高原工作已经有了一年多了,患者会把自己对光明的期盼完整地交给他。在他与患者和谐共处这一年多来,始终觉得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呈现的是南通形象,是江苏形象,甚至是国家战略、民族团结之上的国家形象。这份责任是鞭策着陈耀华同志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的动力,提供精准合理的治疗措施,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造福更多期待光明的患者,这是陈耀华同志的初心。
路还要继续走,脚步还在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