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巴
好牧民义务种树造林60载 让2000亩沙地变“林海”
敬业奉献
内蒙古自治区
2018年3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扎巴,男,蒙古族,1943年10月生,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曾获评2017年12月“鄂尔多斯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他是一个普通牧民,却把养羊当做休闲,把种树当做了自己的职业,扎根毛乌素沙漠腹地义务种树60载。有人把他称作“树痴”,有人叫他“树精”,有人说他种树种出了“神经病”,而他却乐在其中。60年里,他过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苦生活,执拗地挥舞着镐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沙漠对话,最终将2000亩沙地变成了“林海”。

  专注 他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1958年,稚嫩青涩的少年扎巴跟随父辈们积极响应党防沙造林的号召,一头扎进毛乌素沙漠种树。扎巴从小就觉得挖坑特别好玩,“坑要挖得好,苗进去立马就竖起来,成活率很高。”栽一棵活一棵,扎巴总能赢得大人们的表扬,并为此高兴好多天。

  1979年,正值壮年的扎巴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承包了2000亩沙地,并将全部心思、体力用在这片土地上。在他看来,他只会也只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栽树,而这一栽就是60年,一种就是一辈子。

  那时候,沙地种树成活率不高,插的树苗一场风沙下来都会被连根拔起。为了提高成活率,扎巴几乎每天都是白天挖树坑,晚上摸黑把树苗挪到坑里,填土,再用脚踩实。时间久了,夜里种树成了扎巴的习惯。“现在都已经成习惯了,每天要是不去种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事情没做。”

  60年来,扎巴已经用坏20多把铁锹。“到现在,我栽树只用铁锹和手,从来不用机械化的东西。”他强调并得意自己有这么一手绝活。长期劳作使得扎巴的右手臂有轻微变形,在某个角度会使不上劲,“血液循环好像不太好了,然后手就成这样了。”已到迟暮之年,肉体上的不适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他,他张开手指在自己眼前摇了摇:“还能再种五年左右。”

  热爱 他坚守初心为树痴狂

  在扎巴的眼里,每一棵精心种下的树都是他的一个孩子,看着小树茁壮成长,老人心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可以说,他的全部生活就是育苗、挖坑、种植、浇水,即使冬天,老人也不闲着,每天都要防火、护林。老人当年种下的树木,如今已长得郁郁葱葱。

  前些年,扎巴的老伴儿和孩子都到旗里或镇上住了,只有他舍不得自己种下的这些树,还坚守着属于他自己的这一片“地盘”。为了种树,扎巴一个人守在自己的“地盘”上,独自与树为伴,他说:“每天这么多的树陪伴着我,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每年逢年过节,孩子们都打算把他接过去或者回来陪陪老人,但都遭到了拒绝。“娃娃们的心意我领了,让我去娃娃那儿过年,我不放心我的树;让他们回来就得耽搁好几天时间,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极易引起火灾,我还不如一个人多伺候一下这些树,心里痛快。”

  扎巴虽然老了,但和他聊到与种树有关的话题,他总是精气神十足。聊起生活现状,他却说:“根本没有心思想别的东西,每天满脑子就是树。我就是爱种树,要是能活到100岁,就种到100岁,死也要死在树林里。你不让我吃饭行了,你要是不让我种树就不行。”

  奉献 他不图富贵一世清贫

  60载光阴,从青丝到华发,2000亩沙地变成了“林海”,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树苗都见证着扎巴在自己“岗位”上的无悔付出。2000亩的林地里到底有多少棵树,扎巴自己也数不清,市值多少,他更不清楚,但是他知道树在这片沙化的土地上“值几个钱”。2017年7月,来了三位汉子相中扎巴林地里的一片树木,说这棵树300元,那棵400元,盘算着伐了运走,望着参天大树,扎巴频频摇手,“我听共产党的话,承包的是公家的土地,公家不让卖,我就不卖。”

  中国林业大学专家曾受鄂托克前旗林业局的委托,对扎巴这片林地作出评估,2000亩林地约10万棵树,折合资产1000万元以上。林地年制氧气10万公斤,可提供一个成年人348天的供氧量。这位“千万富翁”却常年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走进扎巴的家,一个二十多平方米昏暗的房间里,啤酒瓶上的蜡烛是唯一的光源;所有的家具都是木制的,连炕都是木板铺就的,炕上甚至没有一床完整的铺盖。老人饿了就啃吃方便面,一锅挂面都要分几回吃,算是改善生活。外人来此拜访无不瞠目结舌,可这位蒙古族老汉淡然一笑也不做解释。

  早在1992年,扎巴就被林业部授予“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表彰他为国家防沙造林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望着身后的这片“林海”,他说:“这个树是国家的,国家的地给国家交代。”

  这就是扎巴,他与树结缘,与树为伴,以树为业,用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毅力在“树”写自己的人生,他独特、传奇的经历值得我们去点赞、去学习。

来源: 内蒙古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