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开学
古稀老人自建班社传承徽戏遗脉 拖着残躯整理典籍福泽后人
敬业奉献
安徽省
2018年3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许开学,男,1946年4月生,潜山县五庙乡许家畈人,省级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弹腔传承人。

  事迹简介:中风偏瘫后,许开学仍为弹腔的发展和传承无私地奉献着。为了回忆整理剧本,誊写剧本时,他用砖头压住纸张,单手誊写;装订剧本,用嘴巴咬住线头,用能活动的一只手和嘴巴的配合来完成。不顾自己年高体弱,每次排戏、演出,都亲临现场指导。省里每年补给他个人3000元的生活补助,他拿出2000元,用于班社建设。

  潜山弹腔为清代徽戏遗脉,20世纪前、中期主要流行于安庆地区各县,民间除称“弹腔”外,也称“弹戏”、“乱弹”、“老徽调”,至今有270年的历史。这一“京剧的母体艺术”曾一度被“边缘化”,逐渐淡出戏迷的视线。

  许开学,这位自小受上一辈耳濡目染与“真传”的民间弹腔艺人,在古稀之年,克服中风偏瘫造成的行动不便和相邻的不解,拖着病残的身体,凭借顽强的毅力,7年如一日,一路坚持,整理剧本,组建班社,发展演员,为潜山弹腔的传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不务正业” 自学弹腔

  潜山弹腔曲调悠扬、音色爽朗,早在明朝就闪耀出彩,扬名四方。自20世纪50年代新生“徽剧”作为徽戏的继替出现后,弹腔仍保持“老徽调”面貌而留存在潜山、岳西等县的偏远山区。当时,许家畈有一个弹腔班社,利用农闲,走街串巷,到处演出。农忙季节,晚间随意找一处空地,就开始鸣锣开场。

  当时是看热闹,不料一看就看出了“门道”。正在读小学的许开学每逢班社开演,几乎“场场不离穆桂英”。得益于许小初、许忠育几位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点,许开学开始痴迷上弹腔,成了老艺人眼中的“苗子”。

  1961-1967年,弹腔班社一度“凋敝”,但劳动中的许开学仍然不忘练唱弹腔。1967-1977年,被村民推举为文艺宣传队队长,开始学习演唱弹腔,一路练下来,唱念做打皆有板有眼,且渐入佳境。

  成年后的许开学积极组织“许家坂业余弹腔剧团”,亲自担任团长,组织人员复排弹腔大戏,在他的带领下演员结构老中青相结合,老者有60多岁,年轻仅有15、16岁,并有父子演员(如许晓初,许开化),母女演员(如王兰香、许根莲),夫妻演员(如许敬标、宋月秀)和兄弟演员(如许开杰、许开学)等。他们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二进宫》、《渭水河》、《三奏本》、《辕门折子》、《三堂会审》、《郭子仪上寿》、《王春娥教子》、《四郎探母》等数十余出。其中尤以“三双戏”,即《双插柳》、《双丝带》、《双救举》为特有剧目,备受欢迎。

  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生活的压力是每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许开学,13口的大家庭需要他去支撑维持。而且,那时候,弹腔也一度被禁唱。但许开学仍不改初衷,钻研为数不多的几本剧本,琢磨唱腔,被村民认为是“不务正业”,但在许开学看来,弹腔是古老的戏剧艺术,不能断针断线,不能愧对祖上留下的这一珍贵的遗产。

  1983年后,五庙许家畈弹腔班社活跃起来。许开学组织弹腔剧团送戏到周边县演出。其中,《徐庶荐诸葛》等折子戏,省、地、县beplay官网app 部门的领导同志前往观摩。

  随后,“打工潮”袭击这个小山村,弹腔的繁荣景象不过昙花一现。尤其随着新剧种及多元beplay官网app 的冲击,加上表现形式和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使弹腔这一流传三百余年历史的稀有剧种,变得鲜为人知。这让许开学深感压力,也更加激发了传承弹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二进宫》被选送参加全县文艺汇演,许开学现场导演,带头彩排了近一个月,除了吃饭时间,一门心思扑在节目上,最终“一炮打响”,荣获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传承奖,“戏痴”的绰号也就此传开。他指导学生演出的《二进宫》在首届天柱山民俗beplay官网app 节及天柱山登山节上的演出赢得了中外游客的驻足观看。

  不顾反对 组建班社

  为了繁荣弹腔,许开学一直在路上。他对弹腔的痴迷遭到家人的反对。而且组建班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员、锣鼓、后勤一一算起来,起码得20来人,而且要添置一套行头,需要很大的一笔钱。

  上门做说客,电话里邀请,县里争取资金,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让弹腔“活”下来。

  “唱戏能当饭吃?”“该不是老糊涂了吧?”“那么拼,捞到了好处不是?”……一些流言蜚语、冷嘲热讽随之而来,许开学却一笑置之。

  为了拉人入伙,一次登门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为了壮大班社,电话打多了人家嫌烦,干脆把他“拉黑”,最后他借用别人的手机继续打;为了寻求上级支持,许开学天天往乡里跑,一有领导来,就拿着自己整理的剧本前去汇报……

  好事多磨。许开学说服家人不算,也打动了乡邻,队伍最终让许开学给拉了起来。虽报酬很低,但都达成了共识,把繁荣弹腔当成了一种责任。即使再忙,只要许开学一个电话,都会在第一时间赶来。

  如今,“许家畈弹腔剧团”里,老者七十多岁,最小四十岁,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同台披挂齐上阵,拉之即来,来之能演,演之出彩。作为弹腔省级传承人,许开学不顾自己年高体弱,每次排戏、演出,他都亲自担任导演。省里每年补给他个人3000元的生活补助,但许开学为了弹腔班社的发展,从3000元生活补助中拿出2000元,用于班社建设。

  拖着残躯 倾力传承

  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的一天,许开学突然中风,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命保住了,可也留下了后遗症,中风导致偏瘫。尽管如此,许开学仍然心系弹腔,热情不减。出院后,他一边做康复,一边还满脑子想着弹腔的事。为了回忆整理剧本,他把自己关进屋子里,由于左手不能动,誊写剧本时,他用砖头压住纸张,单手誊写;遇上用线纽装订剧本时,他只能用嘴巴咬住线头,通过右手和嘴巴的配合来完成。对正常人来说,这些事情很简单,但对于许开学,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有时到了吃饭时间,家人喊他吃饭,经常被他一顿大骂,责怪打断了他的思路。为了早日整理出剧本,许开学不知熬了多少夜,全然不顾病残的身体。想到这里,家人们不再去打扰他了。

  克服身体不便,许开学回忆整理出《郭子仪》、《二进宫》两个剧本,只要有演出,都要亲自坚持指导排演,继承中进行创新,拿他的话说,70%继承,30%创新。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潜山县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进行发掘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目前,潜山县已设立弹腔艺术专项资金,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同时定期举办弹腔剧目调演,组织剧团下乡演出,让弹腔“活”在舞台上。

  2015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潜山县就弹腔传承与发展相关情况考察调研时,作出了“把地方戏演起来、忙起来、活起来、富起来,要把京剧的源头包装好,把它发扬光大”的指示。同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亲赴五庙许家畈弹腔班社为保护、传承、发展把脉。这让许开学深深地感到,弹腔的春天来了。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于许开学而言,对弹腔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无疑是“梅开二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谈及今后,许开学信心满满地表示,他将在有生之年将7本弹腔大戏整理好,吸引新人,为传承弹腔发挥余热。

来源: 安徽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