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主山,三面险绝,高峰簇拥,幽谷千仞”,楚beplay官网app 发源地南条荆山主峰--主山寨,地处南漳、谷城交界,自古被史籍称为“南漳屋脊”。南漳县海拔最高的教学点--老君店小学就坐落在李庙镇主山寨高峰麓。在这里,宋德学40年如一日,在海拔1400多米的岌岌山巅教学点辗转任教;如今59岁的他,“一人一校”继续深情守护10个留守儿童:既当老师又当爸妈,走下讲台上灶台,走下灶台上“哨台”。他先后被授予“襄阳乡村好教师”“优秀教师”,被县镇评为模范教师,人民最满意教师等称号……他就像一只转不停的陀螺,用责任和爱在高山上旋舞出美丽的生命弧线。
8个村小镌刻从教青春
银洞沟教学点1年
破山口教学点5年
应家湾教学点5年
……
自1976年8月,19岁的宋德学回到高峰麓开始,他便和这里的教学点相依为伴,主山高峰麓学区曾经设立的9个偏远教学点,他辗转任教了8个。40年里,他行走在南、谷边缘,走遍山川峡谷,动员每个适龄儿童上学读书,他教过的学生有2000多名,30多个即将辍学的孩子被他感召回校读书,100多人走出深山考上了大学。
在银洞沟时,没有课桌,宋得学就从山上砍来木材,朝着教室泥土地钉上四根木桩,上面钉上一块木板;没有黑板,就在刨光的门板上抹上锅底灰;每天上完课后他要护送18个孩子回家:下主山,爬陡坡,挨个背孩子们过险沟,穿山洞;夜深了,他要打着火把回学校,为了壮胆,他常常一路高歌,空旷的山谷里常常回荡着他的歌声。
在方家坪、应家湾时,为了不耽搁孩子们的课程,一到农忙抢收时节,他就白天上课,放学后步行20多里回家,在月光下割麦子、打麦捆子、挑麦担子,有时还要趁着好月亮赶着牛犁地。86年端午节前的一天,宋德学从应家湾学校赶回家已经夜深;可是,暴雨将至,为了抢收铺在田里的麦铺子,宋德学打着手电挑麦子,不小心被毒蛇“桑树根”咬伤,幸亏处理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端午节后,宋德学还是拄着拐杖走上了讲台……
在破山口,每到开学时,宋德学要翻山越岭走90多里山路连夜将学生的新书打捆挑回来,一担书100多斤重,压得他双肩红肿,走得脚底打了血泡。有一次,夜里突然下起大雨,课本全部被淋湿,本已困乏的他因淋雨发起高烧,他硬是熬到天亮太阳出来,将课本一摞一摞地抱到石板上晾晒;等他忙完便瘫睡在路旁,直到被放牛的人们发现……
一句承诺担起守望使命
主山高峰麓离县城整整120里之遥,从赵店到高峰麓的山道急拐环环相扣,蜿蜒陡险,“蹦蹦车和摩托车”碰上山边崖壁或撇下悬崖的事情时有发生。因为交通不便,这里的人们纷纷外迁,生源锐减。2005年秋,宋德学因撤点并校调到山下的赵店完小,2006年,主山高峰麓原有的6个行政村合并调整为主山寨村和老君店村,原有的9个教学点,仅保留老君店小学作为方圆35里唯一教学点,负责接收学前班到三年级的学生。开学在即,老君店教学点人员安排遇到难题,没有教师愿意上去。这时,宋德学再次主动请缨:我是高峰麓土生土长的人,就让我回去吧。
2006年秋,宋德学再次回到高峰麓,当地群众纷纷赶到学校向宋老师表达感谢,他向家长们承诺,“只要我在这儿,就算只有一个孩子上学,我也会扛到底!只要有一名适龄儿童,我就要动员他上学”。
在老君店,宋德学采取的是“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级复式。他利用“动”“静”搭配,在不同年级间巡回授课……一天下来,他常常直不起腰,嗓子沙哑得话都说不出。颈椎病犯了,他就打电话让村里的医生将药送过来,或者挨到周末到县城里去治;重感冒时,他在教室里一边打点滴,一边批改作业。风湿关节炎发了,腿疼的站不了,他就坐着给孩子们讲课。
看到孩子们每天就着咸菜,打一碗开水泡馍,宋德学十分心疼,他提出让妻子到老君店义务做饭,经多次恳求,终于说服妻子将责任田租给别人,只身来到学校为孩子们料理一日三餐。上级领导们知悉情况后,深受感动,便每月拨付几百块钱作为酬劳;他和妻子还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四周的荒田里开辟了几块菜地,从此,孩子们吃上了新鲜的蔬菜。
如今,10年过去了,老君店的学生从2006年的38名到2015年的10个,宋德学依然坚守老君店,用行动兑现着诺言。
7岁女孩宋小娟,出生时妈妈便难产死去,6岁时爷爷奶奶相继离世,父亲刑满释放后四处游荡,游手好闲,对她撒手不管。眼看小娟就要成为失学儿童,宋德学就前往小娟家中一路把她背到学校,让她上学。上学后小娟就跟着宋德学生活,周六周日,宋德学回南漳的家时也带着她;专门给她做好吃的,带她到超市给她买零食,生病了给她垫付医药费,把他当做自己的孙女一样看待。40年里,像小娟这样因为个中原因差点辍学的孩子累计有30多个,宋德学或是义务接送,或是减免书杂费,想方设法让孩子们都到学校念书
五担水桶见证背后艰辛
1400米山巅的老君店,冬天格外漫长,不仅因为冷,更因为缺水。每年冬、春季节,为保证食堂用水的需要,宋德学必须爬坡踏雪到2里外的水坑去挑水,一天至少挑水4担,走4个回合,行程16里;仅一个冬春就至少有4个月担水,需水500担,挑水行程就达千里。遇到结牛皮凌的天气,他必须先带着洋镐在挑水路上啃出一道道“台阶”,然后双手紧抓桶绳,一步一停,一步一移。为了防滑,他还在鞋上绑上几道麻绳增加摩擦力。即使如此,10年间他还是摔坏了5担铁皮水桶。
长期的肩挑背扛让宋德学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2012年冬的一个早上,宋德学像往常一样挑水,没走几步,就觉得两腿发软,头冒虚汗,他知道自己的颈椎病又犯了,真想把水放下来歇一歇,可转念一想,水挑不回去孩子就吃不上早饭,于是他咬紧牙关,继续往前走,汗水豆粒般向下滴,一个下坡,他眼前一黑,就重重的摔倒在路旁的梯田里,前面的那只桶滚到坡下,后面的那只桶掉了桶底子,水泼洒了宋德学一身,冰冷的水让他直打哆嗦,他满是冻疮的双手被凌冰擦破,手在不停颤抖,鲜血直流,……十年里,多少次被摔得鼻青脸肿,多少次仰面朝天,桶里的水泼洒了他一身,多少次鞋被浪出来的水浸透,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宋德学曾经的学生张红在襄阳经营着两家个体店,2015年冬,她在网上看到宋老师的报道后,为老师买来新鞋子和棉被,专程上山看望老师,正碰见宋德学在烘烤挑水淋湿的衣服,她的眼睛湿润了;看到宋老师的满手冻疮,张红抱着宋德学痛哭:宋老师,我没有想到你还守在这里,我想起以前你给我们挑书的情景……”宋德学乐观地安慰张红,老师啊就是挑担的命呀,四十岁前为孩子们挑书,五十岁后为孩子们挑水……
由于长期劳累,宋德学的身体越来越差。除了顽固的颈椎病、风湿外,还查出了“胃出血”。妻子劝他早点“病退”,宋德学就是不肯答应。2015年10月,在老君店陪伴宋德学9年之久的妻赌气去福建打工了,任凭老宋怎样相劝,就是不肯松口说回来。“我走了后,谁来管这些孩子?我恳求你和我一起,站好最后一班岗!”老宋在电话里哀求,想到这么多年,妻子一直默默付出,浓浓的愧疚感涌上心头,他泣不成声……“以前妻子在家种责任田,我在教学点教书,农忙的时候,就那几天。一遇到连阴雨,妻子一人忙不过来,我家的麦子常常烂在地里长芽子,妻子坐在地里哭……”提起愧疚,宋德学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妻子。
三个台子勾勒“陀螺”轨迹
妻子外出打工后,宋德学更忙了,在课堂上他要当教师,在课下却要当保姆和厨师。走下讲台子站上灶台子,走下灶台子站上哨台子,他就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
老君店的10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其中8个寄宿,最小的4岁,最大的8岁。白天他为孩子们上课,做饭,晚上学生入睡后还要站好“哨台子”,12点、凌晨3点各查夜一次,叫醒学前班的孩子起夜,替他们掖好被角,遇到孩子尿床的时候,他要替孩子们洗被单,晒被子;冬天下雪下凌的时候,宋德学就要生火烘烤了。
遇到风雨夜,高峰麓常常停电,教学点一片漆黑。宋德学就在学生宿舍里点上蜡烛,“可是孩子们小,蜡烛倒了失火怎么办?”宋德学就把铺盖搬到男生宿舍里,睡在孩子们身旁。他在女生宿舍里牵着一排铃铛,遇到紧急情况,孩子们可以拉响铃铛呼叫自己。
孩子生病的时候,宋德学必须寸步不离。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宋德学得了感冒,还发了高烧。凌晨3点,迷迷糊糊中听到学生敲门,说是一年级孩子张冉又流鼻血了,“孩子病了,但我不能病,我躺在这里谁来管孩子呢”想到这里,他便强打起精神起来看孩子,他用凉水不断地轻拍张冉的后脑勺,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村里的医生外出了,孩子家里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可把宋德学急坏了,他想起老人们讲的土偏方:剪下孩子的一小把头发,研制成末,然后用纸筒吹到孩子鼻孔里。宋德学便照着去做,鼻血总算给止住了。这时候天已经快亮了,宋德学真想到床上眯上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不行,该是他挑水、生活、做饭的时间了。
2015年12月8日,南漳县驻高峰麓精准扶贫工作队的郭昌海亲眼目睹了宋老师的“灶台”点滴,他在QQ空间日记中这样写道:
“6点30分,透过窗,天空刚刚微白,老君店的教室和厨房已是灯火闪烁,随后我听到了琅琅书声。走进教室,我感觉到异常暖和,原来宋老师早早为孩子们生了一盆炭火……我走进厨房,见宋老师正向碗里打鸡蛋,将蛋液搅拌均匀……不一会儿一盆香椿鸡蛋臊子汤已经做好。7:20分,食堂。8个孩子自觉排队,宋老师逐个给孩子们盛面条,添臊子。吃饭时,宋老师还不时给孩子们夹菜,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宋老师忙碌的身影,孩子们花一样的笑容,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感动 。”
2015年,宋德学的事迹在当地传开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上山对孩子们进行帮扶;南漳县教育局领导亲自上山慰问宋德学,宋德学的妻子再次回到他身边,同他一起继续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