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强,男,今年68岁,汉族,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农民。走进被大山“围困”的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一路的苍黄色便被满眼苍翠代替。只见满沟满屲尽是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树木,到处桃红李白,蓬勃着春意和生机,与周围大山的荒凉萧索形成的巨大反差令人震撼。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种美丽与一个人48年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有关。他就是68岁的许堡社植树老人——人称旱塬“活愚公”的许志强。
进入张川村许堡社,顺着一条宽展的砂土路,只迎着绿色最浓处走,不一会就来到许志强家门口。他的家掩映在桃李松柏之间,雕花的木质门厅老旧苍然,但门楣上“全国绿色小康户”的牌子却熠熠闪光。入门,一条干净的砖铺小甬道两边,两排松树苍然挺立,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由甬道进入院子,则是别有天地:一面带着月亮门的矮墙,隔出新旧两个院落,翠竹、松树、柏树高大浓翠、清气满院;桃树、海棠、樱花满树繁花,花香扑鼻。新院里,起脊瓦兽的气派大厅房前,一座玲珑别致的凉亭掩在松柏之间,站在亭子里放眼向对面的山屲望去,满眼尽是养眼的绿色,只让人忘了身处旱塬,恍如进入了一个绿色园林。
这就是许志强老人用48年的光阴建造的绿色家园,一个拥有十几万棵树、绿化面积达300多亩的旱塬深处“小江南”。
“当年栽树,只为保持水土,守住家园。我种了大半辈子树,没享受过好吃好喝,却天天享受好空气、好气候。”说这话时,许志强显出一脸的自足,甚至还有点儿自豪。
许志强所在的许堡社,48年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在许志强的记忆里,他家的房前屋后到处是深沟大窟圈,一下大雨,山水就卷着泥汤汤漫进院子,烂泥常常埋没了膝盖,土崖一次次塌陷,窟圈越冲越大。
“再这样下去,要不上十几年,我们的庄子就会被山水冲走!”许志强说,1968年那年,一场大雨过后,山水冲断了去沟里担水的土路,老三媳妇担水时脚底一滑就跌进了窟圈里,差点就没命了。
“不栽树,不保持水土,不但先人留下的家保不住,就是命也可能被窟圈要了!”从此,他下定决心栽树,他要把这片干山苦岭变成四季常青的美丽家园。
那一年,他20岁;如今,他68岁。48年的苍茫岁月,许志强只干一件事:种树。
许志强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更不懂栽树的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他栽新疆杨。从房前屋后到沟里崖上,他一栽就是十年。眼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许志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包产到户那一年,一种叫天牛病的疾病蔓延开来,使他的新疆杨大面积枯死,他下的苦、流的汗,都打了水漂。面对家人的抱怨,他的心像被凉水浇透了一样,但许志强是个倔脾气,一旦认准了的事,再难再苦再累也绝不回头!
“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有困难就认怂。”于是,他挖掉死树,从头再来。
可是,栽什么呢?“栽树要栽古松柏,做人要做真君子。”许志强说,小时候父亲常说的这句话启发了他。他决定栽松树和柏树,他要在黄土塬上栽出一个四季常青的奇迹。
万事开头难。没树苗,他就挑着担子到洛门、陇西去买。没钱买树苗,许志强就“瞄”上了家里种地养殖的微薄收入。
大概是1996年,家里养的马下了一个小马驹,卖了700元,许志强就瞒着妻子全部买成了树苗,却给妻子说把钱存银行了。要知道,那时候万元户还十分稀罕,700元对他家来说,可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一次,妻子让他抓只鸡卖了,买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可他用卖鸡的8元钱全买了树苗。
还有一次,他家养的猪下了10个猪娃,卖了40元,他全买了树苗,妻子问起时,他说见树苗便宜就买了些,多的存起来了,以后盖房子用。
为了栽更多的树,他还拿自家的耕地来换村里人的荒山荒坡……
这样的事多得数不清。但更多的时候,他是用担子挑着自家的粮食徒步到武山的洛门或陇西的文峰卖了,再买成树苗、花籽挑回来。
“文峰离这里70多里路,要走七八个小时,洛门就不行,一个来回得走一天两夜。”许志强说,“我一个不敢走夜路,就叫上大哥一起去。一来二去,大哥也爱上了栽树种花。”
许志强和大哥许志刚是一对双胞胎。许多年来,这一对兄弟,无数次挑着担子从这里出发,行走在去洛门、陇西的山路上,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扁担悠悠,担去自家的粮食,换来一担担树苗。
“挑着担子走路,脚底下要有弹性、有节奏,这样就省力多了。”许志强说,“东西两头闪,我在中间缓。这其中,有苦、有乐。年成多了,苦早就忘了,乐嘛,你看这满屲的松树,都是我俩一担担挑回来的!”说话间,许志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漾起一脸幸福的微笑。
48年来,他为栽树花了家里多少钱,许志强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清楚地记得,为了多买几棵树苗,他从没进馆子吃过一碗饭。为此,妻子陈转荣经常抱怨他说,“家里苦下的都撒进荒山屲里了。栽树干啥?死了带不进墓堂里,别人没栽,也活着呢!”
“抱怨归抱怨,气消了,老婆还是给我做饭,儿媳还是帮着我栽树。想一想,为了栽树,真的拖累了家里人,让她们跟着我累死累活,心里愧的很。”许志强说。
在许志强的世界里,栽树是他生命的支撑,是他活着的全部意义。
“栽树苦得很,复杂得很。”许志强说,“整地、挖坑、栽树、浇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一天的时间挤得满满的,哪里有时间休息?”这位满脸风霜的老人有着一种恍若隔世的真诚和淳朴,勤劳是他与生俱来的品质。
“这里以前到处是窟圈、大沟和土崖,要栽树就要整地,在土崖上挖出一道道土坎,再把挖出的土填进窟圈里,把窟圈填平。”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夏天,许志强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喝口罐罐茶,天麻麻亮就上屲里干活,烈日下汗水常常湿透衣衫;冬天,早上5点多起床,常常摸着麻影子下地,寒风吹得手上裂开了血口子……就这样不管寒暑、风雨不止,几十年的坚持,他终于填平了所有的窟圈。现在,曾经的窟圈、土崖荒坡,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唯一的见证,就是他家院子下面一个砖箍的洞。那是他为了填平旁边一个大窟圈挖土留下的,后来他挖了台阶,用砖铺了,成了进入他家后院的一条“幽径”。
顺着这条“幽径”从他家后院走出洞口,我们就进入了许志强的“林海”。
“这是五针松,一束有五根松针;这是云杉、油松、龙柏、雪松……”领着我们参观“林海”的许志强兴致勃勃,如数家珍般讲述着这些树种的来历以及他在多年栽种过程中积累摸索得来的“种树经”:“栽松树要选择草皮多、阴湿的地方,一般二三月或七八月栽最爱活,坑越浅越好,也不要踩得太实,土越松越好;栽树还要因地制宜,寒冷地方的树栽到温暖的地方爱活,南方的树栽到这里不爱活,刚开始就要用塑料篷住,过一两个月长旺了,就爱活了,不过还是要防霜冻。”
行走在许志强的“林海”里,不但看到了长势良好的油松、黑松、罗汉松、侧柏、刺松等10多种松树,还见识了芒果、棕榈、海棠等这里难得一见的南方树种。
问及他栽种南方树种的想法,许志强直言不讳:“通渭的干山屲里都能栽活十几种松柏,还能栽活南方树种,我要用这个事向大家证明,只要肯下功夫,天下没有栽不活树的地方,我们这里也能像南方一样四季常青!”
可是,在干山屲里创造四季常青的奇迹,许志强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苦和累。
许志强的妻子腿疼,儿媳赵润润就成了他的好帮手。许志强栽树,赵润润就从沟里一担担挑水浇树,一天下来肩膀就会肿起来。“平时还要务庄农,帮着老人开荒整林地,养猪养马养鸡,一天也没闲过。有时候真羡慕别人家的闲,但看到老人那样辛苦,自己就坐不住了。”赵润润说,“老人有严重的肠炎,经常带着病硬撑着种树。”
为了保持水土,许志强经常在崖边上栽树,甚至还用绳子吊着下到半崖上栽树,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坏腿脚,但许志强一点也不在意。他说,“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有在崖上栽上树,让树根根把泥土串住,就不会让山水冲走了。”
整地、育苗、栽树是劳力,但锄草、松土、防霜冻、防病虫害、防牲口踩踏、防火等等日常管护更是劳力又劳心。他常常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虽然辛苦,但天天和树在一起,他就踏实,如果哪天不到林子里转一圈,他就吃不下饭,心烦意乱。
在儿媳赵润润的记忆里,公公许志强天天忙着树的事情,唯一让他休息了的是2013年5月做了手术后的半个月时间。“半个月后,刚能下地,老人就拄着拐棍天天到林子里去,拿个装满草的尼龙袋子坐在地上锄草,锄完了就向前挪一挪,再接着锄。”
许志强栽树,不为名利,只为了旱塬披绿装。
如今,他自己育着5亩苗,大部分苗自己栽,若有人买,也出售一些贴补家用。
如今,他的生活过得自在而纯粹。白天种树、管树,晚上在灯下做根雕。他家里的房间里摆满了他做的根雕,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丹凤朝阳……一个个或大或小、栩栩如生的根雕,让他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散发出一种艺术美感。
如今,他每天喝着罐罐茶,吃着胡麻油饼,一日三餐有酸棒棒、臊子面,还有自己种的芒果、桃杏,一年四季呼吸着新鲜空气,还有看不完的花,腰不酸背不疼,腿脚灵便,生活得怡然自乐。
但许志强也有自己的心事。“我今年68岁了,儿子在新疆做生意,儿媳领着三个孙子在外边上学,将来这300多亩林子交给谁呢?”许志强说,“好在前两天我种树的事上了中央四台,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迹,像我一样绿化荒山,在旱塬上建造陇上江南;另一个希望是将来国家把这片林子管理起来,让这里长长久久四季常青。这样的话,我付出的辛苦就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