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权
乡村教师以校为家 乐于清贫坚守大山18年
敬业奉献
重庆
2014年12月
1.jpg
人物故事:

  夏昌权,男,40岁,彭水县龙溪镇水田村小教师。

  1996年,夏昌权受聘水田村小当代课教师,他借钱买来摩托车,每天骑车11公里到镇上给学生买菜买肉。为让学生了解山外的世界,用摩托车拉学生去镇里参加各类竞赛。为方便教学,他把家搬到了学校。他默默无闻地坚守、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

贫寒坚守,使水田村小得以延续

  1996年秋,教师流失,再加上水田村小扩容,一群孩子面临辍学。老教师张宗茂找到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夏昌权当起了代课老师。

  当时的他一时犹豫不决。夏昌权想,一个月几十元钱能养活家人吗?不如打工好,但他转念一想,像我们这样的偏僻地方,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只有发展教育,治贫先治愚。于是,从那时起夏昌权便每天步行到离家近2个小时水田村小教书,一干就是18年。

 赊账买来摩托车,从此山里孩子有肉吃

  夏昌权刚到学校教书的时候,学校除了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师,就只有他和另外一位代课老师,后来,张宗茂退休了,另一位代课老师也走了,他经过考试转正后成了学校里面唯一的一位正式老师,英语、语文、数学、体育、科技......夏昌权一人要揽下所有科目的教学。

  2004年,考虑到水田村小的具体情况,县里出资为学校修建校舍,为了让修建校舍的材料能运到山里,水田村小通往山下那条山路也得以被修整,但即使路比以前好走了,镇上敢开车上山运东西的司机就只有一两个人。下雨天,同样没车敢上去。

  为了方便上下山为学生运东西,一个月只有几百元工资的夏昌权向退休的张老师借了2000块钱,买了一辆价值6500的豪杰牌摩托车,剩下的就跟老板赊账。有了摩托车之后,夏昌权便开始了自己“摩的”老师生活。

  因为交通闭塞,不少村小的娃娃一天就吃两顿饭,中午在学校就只有饿着。前两年村小有了免费午餐之后,孩子们不再挨饿了。每周逢赶场天,夏昌权都会起个大早骑车到11公里外的镇上去采购孩子们一周的口粮,然后再匆忙赶回来上课,买米买油买肉,每次都要驼个一两百斤回学校。

  但这并不是摩托车上运得最多最重的东西。最厉害的是2013年8月,为保障学生能吃上热络的营养午餐,夏昌权购了3.5吨煤炭作食堂燃料。但汽车运送到离学校3公里处的黄茶树垭口时,因公路垮塌只好就地卸货。夏昌权找来几条尼龙袋子,叫来家人帮忙装煤打包,自己用摩托车一车车地将煤炭运到学校,每次装运4袋煤,约200斤左右,他整整运了一天,往返30多趟,来回200来公里,一整天下来,几乎把人累垮了,足足睡了近10个小时才恢复了一些力气。

  夏老师的摩托车上,除了孩子们的口粮和书本,有时还有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爱心物资,甚至包括学校修花坛用的砖头和泥土。当地的村民都说,水田村小能有今天,都是夏老师用摩托车运出来的。

摩托车载学生出大山参加竞赛,自己却摔成了脑震荡

  夏昌权的摩托车载过不少东西,但最开心的还是可以载着孩子们走出大山。

  山里的孩子眼光都比较狭隘,他们没有去过大城市,不要说是重庆,最远的地方他们就只去过彭水。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山外的世界,夏老师又骑着他那辆摩托车开始送孩子们去镇里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甚至到重庆来听国学讲座。

  有一次,夏昌权开着摩托车载着学生去龙溪镇参加数学竞赛,在一个人返程途中,因路上的石头太多,方向打滑,连人带车被甩了出去,人被摔下了四五米高的堡坎,摩托车也重重地压倒在他身上。剧烈的疼痛和撞击让夏昌权一度晕厥。闻讯赶到的村民将他送到了镇上的医院,当时医生诊断是坐骨严重受伤并伴有脑震荡。在医院住了一天院过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又被转到了村里的卫生室治疗了一天。

  想到学校里的孩子还等着自己回去上课,夏昌权心急如焚,不听医生的劝告坚持回到了学校。由于不能走,白天由学生扶着他到教室坐在板凳上上课,晚上再请医生上门治疗。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夏昌权的身体才开始慢慢好转,不过因为过度劳累和创伤后遗症,至今他还经常头晕。

以校为家,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在水田村小坚守了18年,学校从烂木房变成了砖房,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好,但夏昌权家里的条件却几十年如一日,就连电视机都是最老式的,而那辆摩托车算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

  因为离家较远,夏昌权便搬进了校园,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2004年初,学校新教学楼竣工后,他和其他老师一起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从200多米远的地方挑来40多方泥土铺在花园中,种上花草树木让孩子们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学习。2007年以前,夏昌权每月工资只有不到一百元,后来两三百元也难以养家糊口。即使成为正式老师之后工资也只有一千多元。就在前几年,夏昌权还说服了在厂里一个月拿4000块工资的老婆回到家里,为学校的孩子当起了义务炊事员。

  从2013年春季起,支教联盟每学期派两名爱心老师到水田村小支教。夏昌权便把在学校附近的岳父家的房屋整理了两间出来,免费提供给支教老师居住,还无偿地提供伙食,经常帮他们到镇上托运物品,让支教教师找到了“家”的感觉。

  不仅如此,今年整个暑假,夏昌权一家人都在学校过,义务运砖为支教老师砌了一间洗澡室,整修了学生食堂和食堂附属设施,把校园附近的撂荒地整理出来为师生种上了蔬菜,备齐了学校师生越冬的燃料……

  18年,行驶6万多公里,在村小和镇上只有11公里的山路上,留下了夏昌权和那辆摩托车忙碌的身影。夏老师的路没白跑,如今,他已经送走了100多位学生。其中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还有三个已经考进大学了。每每谈起自己的那些学生,夏老师总是很自豪,孩子们也是很懂事,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也回来看看老师,和他聊聊最近的情况。

  夏昌权说,学生们对自己最大的回报就是能够走出大山,改变大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这也正是他坚守大山18年的动力。今年40岁的夏昌权还很年轻,但他对于以后要走的路依然很坚定很执着,“我还会继续在这里干下去,只要孩子能走出大山......”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 重庆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