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买江
一家三代人信守承诺 接力守护着红旗渠62年
诚实守信
河南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张满江.jpg
人物故事:

  张买江,男,1949年7月生,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建设者。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在父亲的坟前,张买江的母亲对他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带着对母亲的承诺,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走上了红旗渠工地,一直到红旗渠工程建成通水。红旗渠建成后,张买江又义务担当了红旗渠精神宣讲工作,宣传红旗渠精神48年。在父亲的感召下,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继续践行祖辈承诺,成了一名护渠人,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成为一名新的红旗渠精神践行者。

一句庄严承诺换回了一渠清水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60年,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作为第一批建设者,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并牺牲在了红旗渠的工地上。他的母亲是个刚强的女人,1961年农历春节刚过,她带着张买江来到丈夫的坟前,对他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

  带着对母亲的承诺,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走上了红旗渠工地。在红旗渠工地上,张买江年龄最小,大家照顾他,让他做轻活,可他就是拣重活干。不到一个月,母亲做的新鞋磨破了,脚底板磨出血泡,他一声不吭,咬紧牙关接着干,从背钻到撵钻、放炮……张买江一刻也不肯放松。

  张买江善于动脑学习技术,后来学会了抡锤打钎、沿山点炮,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被人们称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十年苦干,终于引来了幸福水,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一口气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眼泪止不住地流。

弘扬红旗渠精神是终生的追求

  1974年,27岁的张买江经省里推荐有机会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他舍不得祖辈一直守着的红旗渠,最终选择到离家近的安阳师专当教师。

  其实,张买江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他想让更多人知道红旗渠的故事,想让红旗渠精神弘扬传承下去。也正是因为这个信念,在任教期间,张买江经常利用课堂或课后的时间教育学生:红旗渠来之不易,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红旗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精神的脊梁,要永远地传承下去!

  张买江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了更好地宣传红旗渠精神,他主动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十几年来,张买江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用他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今年张买江已经74岁了,但他仍然坚持在讲台上为一批又一批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传承着红旗渠精神。

父子接力继续传承红旗渠精神

  张学义是张买江唯一的儿子,他从小听着父亲的红旗渠故事长大。在父亲的感召下,张学义决定放弃机关的工作,接过父亲的班,加入到管渠护渠的队伍之中,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几年前,当地暴发特大山洪,一条分干渠的渠道因山体滑坡被堵住,而水渠下方的村子里住着1000多人。暴雨中,张学义和同事沿着50多公里渠道排查险情、连夜抢险,疏通渠道。张学义说,经历了那一次,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总让他“护好渠”,因为,“祖辈父辈们把渠修好了,我们这一代就要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张学义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坚定而执着的信念,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责任编辑:刘朝灵 赵若昊)

来源: 河南省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