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44年 六旬老人受助返乡
老人如愿回到家乡很激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76年,19岁的陈团结因故离开南安诗山鹏峰村的家,前往三明大田县桃源镇一带,44年来以务工、乞讨为生。今年5月29日,年过六旬的他又病又饿,瘫倒在路旁,被当地民政部门救助。老人身上没有任何证件,只是口中不断重复的“南安”一词,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想回家。11日上午,在三明大田、泉州南安两地救助管理站,以及诗山镇政府、诗山派出所等人员的帮助下,老人终于回到了家乡。
病倒街头 口中一直重复“南安”
11日上午10点半,陈团结拄着拐,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进诗山镇政府办公楼。他头发泛白、身形瘦削,一坐下,眼泪便涌了出来。“没什么印象了,对家乡……”现场见到过去的邻居,两人用家乡话聊起了往事。
陈团结5岁时被领养到鹏峰村的家。1976年,因与家人发生矛盾,年仅19岁的他选择离家出走,谁知这一别就是近40年。在大田县桃源镇,他白天在街头流浪,偶尔帮别打点零工,晚上就住在当地人的祖厝或者寺庙,居无定所。五六年前,他曾回乡一次。眼见家乡变化大,他心情复杂,只住了一晚又去往三明。
今年5月29日,他患病瘫倒在桃源镇烟草站后的村道上。大田县救助管理站接到群众反映后,由桃源镇民政办为他送去食物,并将他安置起来。管理站工作人员涂先生介绍,经过简单交流,他们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南安”这个重复的信息,便联系南安市救助管理站给予协查。6月2日,老人再次发病,被送至大田县总医院救治。
寻找身份 挨家挨户寻访终确认
南安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惠琼说,他们对对方发来的视频信息进行研究,识别出了“南安诗山”“陈转结”等几个关键词语。然而,经过诗山镇派出所查询户籍信息、诗山镇民政办反馈信息后,均没有关于“陈转结”的任何记录。为了保证信息不被误读、遗漏,他们用视频直接连线大田县救助管理站,用“乡音”与老人对话。正是这次“乡音”对话,让其信息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隔天清早,工作人员带着视频和老人照片来到诗山镇,在镇民政办相关人士的陪同下,开始寻找老人的相关信息。他们还通过诗山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发布信息寻找线索。工作人员逐步缩小范围,锁定了几处疑似地点,开始挨家挨户寻访。来到鹏峰村时,在几名老人的辨认下,他们终于确认受助者便是离家40余年的陈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