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通过开办“社区讲堂”、评选“文明家庭”等做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爱心共筑美好家园——
日前,记者走进光泽县杭川镇杭西社区,见到一群志愿者正在为居民们服务,有的帮人理发,有的帮人维修电器,有的上门帮老人做家务。
光泽县通过开办“社区讲堂”、评选“文明家庭”等做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风气的向好和促进人们行为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处处呈现“崇尚敬老爱亲,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景象。
守望相助 情暖社区
杭川镇地处城区,人口4.57万,目前已构建起一支以党员志愿者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2016年,全镇共有3万多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10多万场次。
公益活动为何会有这样的号召力?杭川镇杭中社区志愿者许传龙说,这得益于“社区讲堂”的推动。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载体,要在这个生活圈内获得更多幸福感,就要打破“高楼无邻居”的壁垒,于是开办“社区讲堂”的做法就应运而生。
“社区讲堂”主要在周末固定时间开课,以人人参与为目标,以群众身边的小故事、真性情、正能量为着眼点,用讲故事、演小品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扬社区好人好事,唤起群众心中的荣辱观和幸福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区讲堂”鼓励下,以往深居简出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成了热心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今年79岁的刘明香,是杭西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她曾是原福建机床电器厂的医生,退休后经常义务为社区居民讲解保健知识,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量血压、挂瓶、施针等。邻居付英明老人,因病长期瘫痪在床,子女没有办法一直在家照顾,刘明香得知情况后,自愿担当起照顾付英明的任务,送饭送水,有时还要帮他擦身、换洗衣裤。
居住在杭川镇林化巷的易华正,今年45岁,曾是林业化工厂的工人,一次意外工伤,左手4根手指被切断,造成四级残疾,下岗后到光泽县新华都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工作。易华正是一名“资深”志愿者,2007年6月的一天,县残联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请他为独居的残疾老人马银花修补门前坡道,自此两家结下不解之缘。他和妻子邱长容经常到马银花家,帮助老人做家务。2011年7月,马银花病情加重,瘫痪在床,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易华正把老人接到家中照顾,这一住就是5年。2016年7月,马银花安然离世。
敬老爱亲 蔚然成风
光泽县民风淳朴,长久以来,乡民以孝为先、人心向善。去年12月15日,华桥乡举行“文明家庭”表彰会,58户家庭荣获“文明家庭”称号。
“文明家庭”的评选,以“孝”为重要标准之一,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为切入点,由群众代表投票,将村里自觉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热心公益事业、邻里关系和睦、群众口碑良好的家庭评选为“文明家庭”。
乡党委书记熊星林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乡就开展评选“文明家庭”活动,宣传群众中的孝行善举,经过20多年潜移默化,如今人人崇尚孝道。华桥乡的做法是光泽县弘扬敬老爱亲传统美德的缩影,这些年来,孝行善举层出不穷。
华桥乡何舟坪村八十塅组63岁的官道仁,被村民称为特殊老人的“大管家”。他每天早晨有一个习惯,就是起床后一定要按固定线路在村子里转一圈。官道仁先去独居的低保老人陈爱华家门口喊上几声,得到回应后,就拐到留守老人官相旭家,看看他们夫妇有没有开始煮饭,最后到自家屋后的五保老人官道坤家瞅瞅。
八十塅组离乡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因交通不便,这个原有住户20户、80多口人的村子,到2012年就剩下4户7人,全都是老人。官道仁既是党员又是村支委,从2013年开始,他义务承担起照顾这些老人的责任。他是电工,谁家保险丝断了,他得及时处理;他是木工,谁家房子漏雨了,他得帮着修;他又是通讯联络员,因为组里只有他有手机。
官道仁自家负担也挺重,妻子患癌离世,母亲中风全身瘫痪,父亲多年坐骨神经痛,右腿几乎无法行动。每天他在村里巡视一圈后,就得赶紧回家煮饭,照顾年迈的父母。忙完家务后,他还要到地里干农活。官道仁说:“只要我在,这个‘大管家’就会永远当下去,只要大家平安、健康,我就心满意足。”
在崇仁乡儒堂村,人们提起小女孩曾婉欣,个个称赞。200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小婉欣的父亲外出返家时,骑摩托车不小心摔到桥下,摔断了胸椎。经过治疗,医药费共花费了近12万元,家里欠下5万多元的债。
当时才6岁的小婉欣,看到父亲瘫痪在床,母亲要承担生活重担,主动帮助做家务。虽然还在上幼儿园,她却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扫地、摘菜,帮妈妈烧火做饭,装好饭喂爸爸,然后小跑着去上学;每天晚饭后,小婉欣总会拿热水、热毛巾给父亲洗脸、擦身、洗脚。
如今,小婉欣已上八年级,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每个寒暑假她都到种烟的邻居家帮着采烟、捆烟叶,平均一个假期能挣600多元,全部交给妈妈贴补家用。(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高才保 高德运)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