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努力把自己的面包主业做好、做大、做强,恐怕比开一家或几家时尚的咖啡店更重要。面面俱到,往往容易面面不到;四面出击,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主打方向。
最近,北京老字号“义利”在东三环开了它的第一家咖啡店,成为老树新花的一则新闻。
北京卖的面包,总体不如上海。其中原因,大概在于北京的面包历史不长。西风东渐之后,清末西餐便已在北京粉墨登场。民国时期,东单一带也有卖面包的店铺,只是属于少数人的专利。面包真正走进北京普罗大众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自义利始。
义利面包店号称开业于1908年,那是开在上海,并非北京。义利移师北京,是北平解放之后的事了。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很多都吃过义利的面包,尤其是义利的果子面包,几乎成为那个时代北京人对面包认知的象征。义利的果子面包和北冰洋的汽水,进入北京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成为最富有民俗特点、形象化、有滋有味的历史插图。
进入北京的西点有很多,却没有一种可以胜过义利的果子面包。那时候,笔者读小学,学校组织春游,能买一个果子面包带去做野餐,成了如今甜蜜的回忆。最有意思的是,中午野餐时,一班40多个同学有一半带的是果子面包,面包中略带酸酸的香味,飘散在春天的田野里。
那时候的果子面包,每个一角五分钱,如今在超市里买,最便宜的已经涨到一个五六元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义利果子面包的包装一点儿没变,满足了老北京人的怀旧情结。面包的内容基本也保持着原来的水准,只是里面的果料尤其核桃仁稍微少了点儿,颜色便较原来变淡,大概是考虑成本吧。义利的面包有好几个品种,如果买,还是会买果子面包。义利也出鲜果料面包,口感总觉得不如果子面包,或许是记忆中的味道过于牢固吧。
如今,北京新开的面包店有很多,价钱一般都比义利的贵,这便越发彰显义利面包走的是大众路线,这也是义利在北京经久不衰的根本。义利没有辜负当初自己起的名字,“先义后利”遵从的是我国古老的生意传统。
义利面包保持原来的水准是不容易的,尤其没有新开的面包店添加的香料那么多,起码更让笔者受用。不过,和北京人如今爱去的新侨三宝乐的面包相比,义利显然站在了下风头。从价格上,三宝乐的要比义利贵一些,但口味和水准,尤其是不断开发出来的新品种,比义利高出一筹。
其实,不甘落伍于时代,开创自己的新路,拓宽自己的疆域,扩张自己的经营内容和范围,义利一直在努力。早在1984年,义利便在西单绒线胡同开设了它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厅。1988年,义利在王府井又开设了它的第一家西餐厅。但是,两家餐厅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很快被人们淡忘。
义利原来生产的产品,有糖果、饼干、巧克力等很多品种,最多的时候有74个品种之多。但是,经过时间的筛选和时代的变化,义利如今被人们记住并受到大众欢迎的还是面包,特别是果子面包。努力把自己的面包主业做好、做大、做强,恐怕比开一家或几家时尚的咖啡店更重要。面面俱到,往往容易面面不到;四面出击,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主打方向。
同样主打面包,三宝乐的经验值得借鉴。三宝乐还经营蛋糕,也卖咖啡和酸奶,但到那里的人主要还是冲着面包。现烤现卖的经营模式,让人们可以尝到最新鲜的面包。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品种,以及不断推出新品种的面包自选式经营,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口味。
如今的义利,得让面包做主角,旁枝横斜起码不该是主要的招数。义利的面包,不能再只有果子面包让人们津津乐道,回忆代替不了现实,让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面包走进新老北京人的视野,恐怕是当务之急。
顺便再说一下,北京的面包赶不上上海,一是不如人家做得精致,二是不如人家做得好吃。三宝乐做得好吃,但做得实在有些粗糙,同样一种面包,大小参差,模样各异,十几个面包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像是在菜市场里买菜。义利如果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或许和三宝乐有一拼。(作者系著名作家 肖复兴)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从“中央厨房”看媒体深度融合
已是最后一篇
- 从“中央厨房”看媒体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