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多一点信心,需要向成都街头的这些热心人们学习,不能因为预设了恶,而忘记了善
没有推广、没有炒作,这两天,一段暖心视频迅速传开。网友纷纷转发,网站主动置顶,仅在微博就获得高达7500多万次点击。“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已被暖哭,愿每个人都被温柔相待”“看完,相信人性本善”……感动、共鸣,只源于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善”。
这是一个关于善的试验。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节目,来到成都街头录制。他们请演员扮演迷路的健忘老人,观察路人的反应。没有剧本、不拼演技,普通人最真实的选择、最自然的流露,让人倍感温暖:快餐店也好,路边摊也好,吃完不付钱就走的老人,面对的都是大度微笑;顺路也好,不顺路也好,提着菜篮的老人,都会被耐心指引。冒菜店老板搀扶徘徊的老人进店,端上热腾腾的食物;大排档的两个女孩请无助的老人坐下,还绕一大圈买来面包;一位母亲先跑去接了放学的孩子,让孩子牵着老人的手一起走;几个青年临时改变行程,把老人妥妥帖帖送回家……对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问题,这些普通人或许会让更多人给出肯定的答案。
事后的采访中,这些“四川好人”们,也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老人家嘛”“人家岁数都这么大了,也没关系”“一个大爷有啥子嘛,无所谓”“家里也有老人,看着比较心疼”……不过就是最简单的认识,不过就是最寻常的话语,却让人感觉,“川普”真是最可爱的腔调。市井的善行没有传奇,只是行走坐卧的伦常、柴米油盐的底色,可谓“日常的德行”。也或许,善行本来就不需要原因,只是发乎本心的选择而已,哪里需要多说什么。
这些凡人善举让人看到,善,一直都在,从未离开。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因很多所谓“新闻”,而生出失望来。明星的婚变带来舆论的狂欢,狗血剧情直指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线;师徒反目皆因利益而起,在公共空间争吵到尽人皆知;有人为了超车而拳脚相向,有人对受伤的孩子视而不见,还有人做起了碰瓷的生意、骗人的买卖……然而,那些“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判断,在成都街头一幕幕的温情中遭遇反例,套用最近正火的句式来说是,“人心犹在,不诉薄凉”。如此多自发的点赞也说明,我们多么渴望能廓清雾霾,让眼睛看到光、让心灵萌动爱,让善成为我们的精神滋养。
恰如这档节目的追问,你会怎么做?即便是面对迷路老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坚定的回答。这个节目让人反思:我们是不是有太强的心理暗示,让自己相信道德已经贬值、善行已经破产,因而在小声的嘀咕中,给了自己背对着善走开的借口?我们是不是因为有冷漠和乖戾就不再相信人性,因而一边充满怨念一边过度自保,在一次次的迟疑与延宕中,让自己也成为沉默的一分子?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多一点信心,真的需要向成都街头的这些热心人们学习,不能因为预设了恶,而忘记了善。
其实,节目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犹豫”。在大学门口,老人向一个女孩讨要食物。女孩有些害怕,把面包给老人后匆匆离开。不过,5分钟后女孩却回来了,主动请老人吃饭,还找到了老人家里的联系方式。最初的戒备、其间的犹豫,都可以理解;也正因此,最后的帮助才显得如此诚挚——那是思考之后的行动。女孩说,那5分钟里她想的是,老人是不是真的饿了,找不到家了,要不要过来看一下?相信,面对他人的困顿,很多人也都会有这5分钟的心路历程,只是更多人还需要克服惰性、战胜怀疑。
普通人的善心善行,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可以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却不能不看到,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善、更多的美不能忽略、不容忘记。因为这当中,有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悄然生长。(张 铁)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每个人都是“中国主人翁”
已是最后一篇
- 每个人都是“中国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