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大学生向我反映,说他们学校禁止学生叫外卖。“管天管地,还管到吃喝拉撒了?”这些同学很气愤。我起初也很错愕,但经过仔细了解后发现,这种禁令确确实实已经在一些高校中蔓延开来。 这些禁令一般措辞都很严厉,不知情者还以为学生犯了大错。诸如,某农业大学说“一旦发现学生有上述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某师范大学则说“一经查实,将(学生)移交至学生工作处及所在学院进行处理”。 近一年多来,网络订餐逐渐兴起,高校也成为其必争之地,某些订餐平台的餐费折扣较大,甚至比在学校食堂吃还便宜。我跟几个大学生交流得知,他们选择叫外卖而不去食堂的理由有以下几条:外卖比食堂菜式更多更好吃;为了节省时间;“宅”,不愿出门。 校方发布禁令也有其理由,诸如“消除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隐患”、“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稳定”、“保障广大同学的饮食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总之是“我为你好”。 我了解到的高校周边的一些小食店确实卫生状况堪忧;送外卖的电动车为赶时间,进校后车速一般较快,确实存在交通安全问题。但是否应该禁止外卖,学校也应该征求学生们的意见。 高校学生绝大部分都已年满十八岁,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不需要校方在“吃喝拉撒”上如此“监护”。另外,恐怕也没有一所高校愿意承认该校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尚不具备起码的饮食安全和交通安全意识吧? 而据我了解,这种禁令也并未一禁奏效。校方禁止外卖车辆进校,外卖食店则改变策略,雇佣大学生送餐;校方进而禁止学生受雇于外卖食店,学生则网上下单,自行前往用餐。最近还听闻某中医药大学动员大量工作人员围堵送外卖车辆,但外送人员则翻墙进校送外卖。总之“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禁令还是无法禁绝学生用脚投票。 而校方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良苦用心或许并不纯粹。禁学生叫外卖的背后,难保没有一笔担心食堂减收的经济账、一笔“宁少一事,不多一事”的管理账。 学生及学校,基于法律上的教育契约关系,高校应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为本职。在是否禁止学生叫外卖这个问题上,高校应摒弃“包办思维”,反思这些问题:为何高校食堂菜被网友调侃成“中华第九大菜系”?盲目扩招之后,就餐等后勤条件是否同步跟上?高校食堂能否不再出现“月饼炒辣椒”、“玉米炒葡萄”和“苹果炒豆腐”这样的奇葩菜品? “互联网+”时代来了,大学的围墙已然被“推倒”,高校管理者应换换脑子和思维。禁止大学生叫外卖,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了青年的权利被挤压的现实。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一些“政府APP”为何成了“渐冻人”
已是最后一篇
- 一些“政府APP”为何成了“渐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