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对原著及作者路遥的回忆。“如何发现那些值得书写的故事,在于一个艺术家是否有慧眼。路遥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他能把原生态的事物升华到作品中而永世存留。”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在赞赏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感触良多。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在文学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尴尬。能够称为经典值得反复吟诵的,距离我们都有点远。如果以时代为刻度,那么大量出现经典的时代,最近也是30多年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包括《平凡的世界》在内,出现了一批重量级甚至是现象级作品。拿《平凡的世界》来说,读过两三遍的不在少数,因此改变命运的同样不在少数。 为什么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会出现《平凡的世界》这样不平凡的作品?很多人都想到了当初的时代背景,回忆着那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盛景。今天依然涌动着改革创新的热流,不平凡依然是当下时代的特征,为什么不能涌现《平凡的世界》这样不平凡的作品?这里面除了时代背景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之外,恐怕还有作家自身的原因。 与其说《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不如说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的精神力量打动人心。好的小说总是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主人公的命运牵动人心,主人公的奋斗激励人心。“我迟早要扒火车去外面的世界”,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一心向往着诗和远方的孙少平;隐忍、温柔、忠诚、可靠,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默默发挥作用的孙少安,在他们身上,人们感受到向命运挑战的不屈,以及直面现实、自强不息的坚韧。可以讲,这是一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的作品,这是一部闪耀哲学光芒的作品。 路遥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路遥就是这样的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我跟路遥很熟……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诗人谷溪回忆,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读书范围广泛,十分好学。陕西同乡贾平凹评价路遥,“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路遥自己曾经讲过,少安、少平“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带着悲壮的激情,进行人生的搏斗,路遥何尝不是如此,他写的是少安、少平,何尝不是写的自己。他把写作视为全部,他写的是别人的人生、向往和奋斗,何尝不是自己的人生、向往和奋斗?可以讲,路遥是在用自己的人生为作品背书,这种创作观在某种程度上比创作技巧还重要,这也是成就现象级作品的一个重要前提。 伟大作家总是用人生为作品背书。路遥如此,眼前飘过一系列名字:鲁迅、茅盾、沈从文……何尝不是如此?因此,今天感慨为什么出不了《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在努力寻找社会原因和其他原因时,也不要忽视作家原因。路遥的人生观和创作观是一面镜子,值得每个创作者自我对照:我们认真对待这个时代了吗,对得起这个时代吗?我们认真对待作品了吗,对得起自己的作品吗?(毛建国)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让节日阅读成为常态
已是最后一篇
- 让节日阅读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