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城市污水无法全部处理,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湖河致水体“二次污染”高发。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城市污水处理规模不足,污水处理厂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大量生活污水无法处理只能直排,加上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偏低,使部分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成为“污染源”。(《经济参考报》11月10日) 城市里的污水到污水处理厂“报个到”,即直排入河,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此种情形越来越普遍。这其中,既有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难以完全处理全部污水的原因,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偷工减料,没有开足马力的因素。无论哪种情形,都将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损害,难以达到改善和修复水体的目标。 继续扩建污水处理厂不失为一个积极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622座。近年来,各地在污水处理上投入财力可谓不少。然而,与日益增长的污水量相比,国内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仍嫌不足。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部分污水处理厂尚在超负荷运行,更不要说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了。 当然,其中可能也存在观念上的问题,即很多城市并没有将污水处理视为与经济发展同步重要的一环,在城市规划上,并没有早做布局,未雨绸缪,更不愿意在污水处理上投入足够的财力。这也导致了某种“短腿效应”。一些人口数十万的小城市,甚至刚刚建起污水处理厂。这种内生动力的缺乏,也导致了即便建起污水处理厂,也很难完全发挥作用。 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缓解时下污水处理的困境,平衡污水生产与处理的矛盾,还应该倡导并强化节水意识。这样的理解基于如下认识。 一方面,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用水呈爆发式增长趋势,民众在讲求生活质量的同时,鲜少考虑水污染处理的问题。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在用水与污水处理之间,隔了太多的环节,一般民众缺乏直观认识,相应地,也就不可能真正产生自我约束。也就是说,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资源与善后处理的矛盾,仅仅依靠善后处理能力的扩张,很难完全缓解。 事实上,这种对水资源的无休止利用,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民众可能只关心水管里是不是有水,并不会想到遥远的污水处理厂。因此,有必要坚持不懈地将节水作为重中之重。惟有减少不必要的污水供应,才有可能真正缓解污水处理困局。 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其实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循环工程。在目前,污水再利用困难重重。其中既有工艺难以达到的因素,也有重视不够的原因。与过去水体主要依靠自净来实现循环相比,当下的污水处理不免欠账多多。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出现用水紧张的情形,个别地方甚至是在透支未来的清洁水源。而与此同时,经过处理过的污水却并不能真正进入人类的利用系统,据披露,根据目前我国的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后,最高的一级A排放标准仅相当于地表水的劣五类。这样的污水处理标准令人无奈,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现阶段必须尽最大可能节约用水,从源头上进行严格治理。(胡印斌)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制度是让生态更好的有力保障
已是最后一篇
- 制度是让生态更好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