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忠诚》引起强烈共鸣说起② 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变,不同人有不同价值排序。但越是这样,越凸显理想信念的可贵,越需要奏响忠诚这个时代旋律的主音符 80岁高龄依然夙夜在公致力激光事业的丁金星,38摄氏度高温挡不住心怀壮志的老兵张兵志,陈青用几万个零件总装起的“飞鲨”让国人兴奋舞出“航母style”……电视专题片《绝对忠诚》的镜头中,走来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军工科学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人们紧盯荧屏?是什么情怀,让今天的我们一遍遍呼唤最可爱的人?答案就在——绝对忠诚。 易水河畔的慷慨悲歌,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穿越历史时空,忠诚的底色逾远而弥存。“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无畏,腹中满是草根、宁愿饿死也不投降的气节,竹签钉入十指、痛彻心扉也不叛党的坚贞,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惊世两弹、冲霄一星”的元勋,“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县委书记榜样,还有无数不懈奋斗的中华儿女,共同托起了民族复兴的事业。古往今来,多少人用生命唱响了忠诚的强音,多少人用壮举书写了忠诚的内涵,深深印在历史深处,丝丝化入民族之魂。 然而,也应看到,在社会转型期,价值世界的变动与阵痛,使得传唱已久的忠诚之歌,出现了一些变调和杂音。比如,在利己主义者眼里,“忠诚”成了“傻瓜”“无能”的代名词;在利益交换的逻辑中,“忠诚”被视为过时无用的老古董。用功利眼光去衡量世界的那一刻,往往是陷入价值泥沼的开始。一些人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抛到一边,把个人利益、个人地位、个人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价值观的错乱,导致行为的变异,那些变了味的“忠诚”,只会让人更加浮躁、更加迷惘。 难道不是吗?一些粉丝对明星不论是非、毫无原则的“死忠”,导致悖谬言行;一些商人对金钱无底线的追逐,常常不择手段;少数干部对某个领导的“忠心”、关系网的信奉,最终让自己走上腐化堕落的不归路。这一切,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绝对忠诚相比,显得那么卑微渺小,更引发深沉的思考。 一个人缺少能力,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团队协作来弥补;但如果缺少一颗忠诚的心,结果可能就会南辕北辙、伤人害己。有人说: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是正品。德是才的灵魂,才是德的支撑,一个心怀信仰、绝对忠诚的人,才会把自己的才华、毕生的心血,投入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写下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诚然,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变,不同人有不同价值排序。但越是这样,越凸显理想信念的可贵,越需要奏响忠诚这个时代旋律的主音符。荧幕上这些军工科学家的肩膀,一边担着和平与幸福,一边扛着牺牲与奉献,精忠报国,无怨无悔。他们的脊背上没有刺字,胸中却激荡着满江红,为的就是使命的召唤。“为国家,活着干,死了算”,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笃定;“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没有斤斤计较,只有无私贡献,在他们眼里,被国家需要就是一种幸福。他们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是生活的全部,仅仅为自己活着更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从物质名利的种种羁绊中抬起头来,多一点仰望,多一些坚守,更有价值的人生并不遥远。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风洞专家廖达雄的歌声回荡在山沟,却响彻在我们的内心。最是于无声处的奋斗,才震撼人心。对普通人来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如何脚踏实地践行忠诚,是更为现实的课题。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言,做不了社会主义大厦的一块砖,没有关系,但做不了一颗螺丝钉,就不对了。忠诚从来都没有高居云端,它就在尽责的岗位上,就在道德的生活里,就在我们听从内心召唤的每一次选择中。(人民日报评论部)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当教师无须像月亮那样借光
已是最后一篇
- 当教师无须像月亮那样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