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又有一批中高级领导干部因为腐败问题而落马。在这些领导干部中,不乏才华突出、政绩骄人者。他们之所以落马,主要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没有经受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这一事实再次提醒我们:在用人问题上,应切实贯彻我们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更加突出“德”的权重。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修德。《大学》的起首之句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在先秦时期,对德的要求与评鉴就成为勘人的重要标准,并在实践中将之与道和才合而为一,共同构成贤能之人的必备条件与基本标准。《论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道是本,德是用,道要通过德来落实。而仁和艺,则是德和才的集中体现。如果说德是对人的品质要求,才是对人的能力要求,那么德才兼备也就是对人的全面要求了。 在涉及德、才关系问题时,人们常常会提到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他曾说过:“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段话不仅对德与才的内涵及其区别进行了界定,而且对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概括,明确了德对于才的统帅意义。在此基础上,司马光进一步论述了任用“才胜德”者的危害性,强调了德在用人问题上的“一票否决权”。他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特别是“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相比之下,愚者“虽欲为不善”,却终因“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而不得不作罢。也就是说,德才兼备的人,既想做好事和爱做好事,又有能力把好事做好;无德有才的人,既想做坏事和爱做坏事,又有能力做成坏事。在司马光看来,堪为重用和堪当大任的人,只能是德才兼备的人。在德与才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用“愚者”,也不可用“小人”。因为“愚者”虽干不了事却也坏不了事,“小人”则往往有可能办坏大事和铸成大错。这些论述,在今天仍然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党和国家培养一名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很不容易。领导干部因为在德上出问题而落马,不仅毁了个人前途,而且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使党和国家事业蒙受严重损失,非常可惜,令人痛心!因此,更加突出用人中“德”的权重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只有落实好这样的用人导向,才能切实转变重才轻德的不良倾向,真正把德才兼备者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与政治生态。(艾斐)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炫丑与审丑都是一种病态
已是最后一篇
- 炫丑与审丑都是一种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