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基于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三成以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北京青年报》8月4日) 大学毕业生本该自食其力,如果老是赖在家里,继续“压榨”父母,难免遭到舆论批评。“啃老”在我们的beplay官网app 语境里,不但具有物质利益层面的意义,更具有道德观念层面的意义。然而,任意将“啃老”的帽子戴在应届毕业生头上,不但可能掩盖现象背后的“真问题”,也会走入道德批判的误区。 此次调查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仅为3019元。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靠这些收入在北上广等城市立足,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求助父母,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在上演,成为并不新鲜的“毕业生之痛”。2009年年底,一项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22%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在-250元至250元之间,成为月月吃光喝光的“月光族”,8%的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小于或等于-250元,成为“负翁”,很多毕业生还需要父母的资助。在就业、创业初期,父母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一种中性的“接济”,而非孩子在恶意地“啃老”。 曾经,我们担心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看来,他们并非如此“扶不上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窝在家里“啃老”,而是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当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个接一个的“最难就业季”里,应届毕业生们只能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态度。即使他们暂时不能自立,需要父母接济,也无需动辄贴个“啃老”这样的不道德标签。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度,孩子只有踏出校门才意味着成年,父母此时的接济往往成为很多孩子自食其力、感恩上进的原动力。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接济变成了啃老。前几日,有媒体报道:29岁的徐青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父母将其诉至北京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用法律手段制止“啃老”颇有破冰意义,但也是无奈之举,值得追问的是,这背后仅仅是徐青的个体悲哀么? 父母对刚刚走入社会的孩子给予适度接济,这本来无可厚非。当然,如果这种温情的叙事没有适当的引导,就很可能滑向“啃老”的悲情。要避免这种变化,需要年轻人树立自强、自立、自尊意识,也需要家庭教育适度纠偏,该断奶时就断奶,更需要学校真正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社会管理者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上拿出更多务实举措。(任小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抗震救灾:请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已是最后一篇
- 抗震救灾:请让专业人干专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