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即宰相)。据史书记载,他莅事谨慎,廉洁为官,庄王“尽付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他忙得日夜不息。孙叔敖去世后,儿子却因为家穷,不得不以砍柴为生。宫廷艺人优孟深为感动,创作了著名的《忼慷歌》:“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 贪与廉,可为与不可为,咏叹之中,彰显出2000多年前先人的深刻洞见和价值评判。的确,是人总会有七情六欲,如果不懂得控制欲念,难免为世俗所扰、为物质所累、为人情所缚。惟有理顺可为与不可为的命题,才能跳出功名利禄的包围;惟有心清如水,意淡如云,才能在贪和廉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孙叔敖深知做一个清廉之臣会付出的艰难代价,他毅然选择了清贫为官,宁可不留下丰厚财富惠及儿孙,也不愿让他们丧失挺胸做人的尊严。此中高雅纯洁的品性、清风明月的情怀,堪为后世楷模。 还有一个“风月尚书”的故事。南北朝时的尚书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有一次他邀请友人相聚,席间一位名叫虞皓的客人向他求官,徐勉正色相告: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秉公道、去杂念、废私心,困难面前见担当,利益面前见境界,这正是自古以来为官从政所孜孜以求的理念。 屈原坚持清正处世,所以他疾呼“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郑板桥坚持清白做人,所以他“乌纱掷去不作官,囊中羞涩两袖寒”;包拯坚持清廉为官,所以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只要一颗清心常在,就上可对青天朗月、下不负芸芸众生、徐徐清风激荡于天地间。 有人会问,清净自守、清廉有为,要求高不高?从个人需求看,“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的正常需求总是有限的,有度才有福,多欲必多忧,跳出物欲困局正是人之所应求。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端,行事不正,以至于贪赃枉法、锒铛入狱,如果追根溯源,私欲太盛是祸根。欲壑难填,故而蚕食鲸吞;欲望失控,故而肆意妄为。正因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最基本的从政要求。朴素多了,私欲就少了;看淡名利,廉洁之心就有了。 清心明月,映照千古,历史的镜子总能闪出冷静的回光。转作风、反腐败,外在的监督、制度的约束很重要,但内心的返璞归真、去私存公同样必不可少。对党员干部而言,无论是贪污腐败,还是“四风”问题,往往与公私不分、以权谋私等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公私分明、谨慎用权,任何时候都应当是牢不可破的底线。 在传统社会,僧人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对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日常工作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清心”自觉?但凭清心向明月,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为政者就能向群众捧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子之心。(陈启文)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以制度建设孕育“诚信中国”
已是最后一篇
- 以制度建设孕育“诚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