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涨价,就要涨得明明白白,别去扯“地铁特别适合长距离的乘客” 北京“我为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建言献策”活动20日结束,但公交车、地铁等票价如何调整的博弈并未停止。从北京市发改委网站上公开的一些网友意见和《新京报》等媒体21日报道的一些专家意见来看,不少声音当中所蕴含的一种观念值得警醒:地铁票价调整不能变成对市民的围堵。 一些专家所声称的“地铁实际上适合于长距离出行的人”,表面看来似有道理,细细思之实则不然。谁说地铁适合于长距离出行、地面交通适合于短距离出行?这样的分工,不仅得不到事实的支撑,更不具有科学性。火车、地铁、公交车都只是运输工具,乘客行路不管长短,都可选择它们。 以公交车为例,北京大量的9字头、6字头、8字头公交,就承担着长距离运输任务。不久前刚刚停运引起无数市民感伤的728路,不就是从西边的石景山区一直到东边的通州贯穿整个北京城吗?说地铁适合长距离、公交车适合短距离,完全是罔顾事实。 身居北京的人大都知道,市民出行选地铁还是选公交车,很多时候并不是根据路途的远近来做出选择,而是主要看出发地乘坐哪个方便,或哪个能直达目的地,或是换车的次数少、更省时。更有的时候,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只有公交车或者只有地铁,根本没得选。因此,乘客出行选地铁还是公交车,很多时候是事实上的不得已。“地铁调价要让短距离的人不坐地铁”等言论,完全无视市民出行的无奈事实,听来让人心寒。 其实,无论是近年来举国关注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并做出批示的北京出租车问题,还是最近热议的公共交通调价问题,甚至是私家车这些年迅猛发展和黑出租、黑摩的屡打不绝等,无不显示出北京市民的出行之难,突现出公共交通在某些局部地区的短缺。对于公共交通,无论是地铁、公交车还是出租车,都应该成为市民更加自由、方便的选择方式,事实上,现状离这一目标倒是真有“很长的距离”。 把一些近距离乘客赶出地铁、赶向公交,地铁运营部门大可不必动用票价。那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楼梯,已经在事实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很多年老体衰要长途出行的市民报怨,因为畏惧不少地铁站没有电梯却上上下下没完没了的台阶,常常会舍近求远地去乘公交车出行。如果再把所谓短距离乘客都赶到公交车上去,人满为患的公交车还承担得起这一出行重任吗?出租车还能好打一点吗? 其实,不管地面还是地下,不管是地铁还是公交车,既然属于“公共交通”,其本质属性就应该始终姓“公”。尽力给出行市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服务,才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北京这样一个中心城区人口稠密的特大型城市,出行之难已经成为常事。特别是在出行高峰时段、地铁把人挤成相片、公交车上不去人、出租车打不着几成常态,试图以长短途距离去让乘客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出行,完全是“目的不纯”的想当然。 公共交通票价调整的理由,正如很多市民口耳相传的,是地方政府因为给公交系统的补贴,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给医疗系统的补贴——言外之意,是公交补贴成了地方政府“承担不起的负担”。如果这一理由的确成立,就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又何必拿什么距离长短适合选择什么方式出行来说事? 对于票价调整,无论是市民还是外来客,大家考虑得更多的其实还是公平。就像众多网友所说的那样,在科学测算每位乘客每人次出行成本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以此为基数,作长短距离的适当调整。诸如参照上海等城市的做法,按照路程远近来支付票价,让坐得远的乘客多付钱、坐得近的乘客少付钱,完全符合公平原则,大家并非不可接受。 只是,如果要涨价,就要说得理直气壮,涨得明明白白,别扯那些“地铁特别适合长距离的乘客”之类不着无边的理由。乘坐什么出行,是市民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把选择权交给市民自己,千万别在票价问题上为市民出行设置障碍。(俞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鼓励无良食品企业“内部人”反水
已是最后一篇
- 鼓励无良食品企业“内部人”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