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官员热衷参加“天价培训”的背后,一方面,暴露出当前官员选拔和人才评定的偏差,另一方面,暴露出权力约束的失范。 国家鼓励公务员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的原则参加学习、培训。然而,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不少官员成为社会上一些“天价”培训班的主要对象。据新华社7月16日报道,一些动辄数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已畸变成某些官员打造人脉圈的“名利场”与“资源聚集地”。专家建议,一些官员打着“学习”的旗号参加“天价培训”,这应该成为下一步反腐败需要清理整顿的“死角”。 客观地讲,政府官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修本无可厚非,至少可以视为提高beplay官网app 修养、提升能力水平的一个表现。“天价培训”之所以广受社会诟病,往往在于公众对官员获取学历学位的过程,以及对学历含金量的质疑。从现实看,官员学历镀金已经成了“四风”的新变种。正如一些网友责问的那样,“中央大力整肃下,几万元一顿的宴请,官员们是不敢吃了,但是几十万元的奢侈‘培训饭’他们就能随便吃吗?” 有数据显示,早在6年前,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升至世界第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官员。有人调侃,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对“不学无术、注水的官员博士”大加抨击。 一些官员热衷参加“天价培训”的背后,一方面,暴露出当前官员选拔和人才评定的偏差。现在,一些地方将高学历与政府官员的施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简单地画等号,受这种导向的影响,官员们学历注水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暴露出权力约束的失范。有人把官员参加“天价培训”归结为“三易”,也就是入学易、过关易、报销易,在如此多“易”的背后,不难想象约束监督权力的漏洞有多大。 尽管有些官员在职进修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因噎废食,要通过制度纠偏看紧门而非关上门。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规范政府官员在职进修上。只要是不假公济私、对事业发展有实用的真进修,不搞虚招、不走后门,通过严格考试获得的硬文凭,那是多多益善,公众也没有意见。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刚性给官员在职进修纠偏。在建立科学的官员选拔和人才评定机制的同时,哪些官员需要进修,攻读专业是否与实际工作相适用,如何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学习之后的实际成效怎样,都亟须以制度的形式规范起来,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的评判和监督。这才是遏制官员“天价培训”的硬招实招。(徐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分管领域不能成为“私人领地”
已是最后一篇
- 分管领域不能成为“私人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