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85岁的志愿军老兵曹秀湖一个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一天,他等了60年。当护送昔日战友遗骸的车队驶过,老人的眼泪簌簌落下。车队驶离,老人转身默默离开。他说,清明时再来。 有媒体在如山如海的祭奠人群中记下了这位老兵,他的身影震撼了无数网友。清明节前夕,随着人们对英雄怀念之情的愈发浓烈,有网友感慨:“这将是一个充满民族力量与昂扬精神的清明。对英雄的群体性缅怀,无疑会大大提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网友们为什么这么爱英雄?饮水思源,是最简单又最真实的回答。 英雄是一座碑,碑文记载的是从筚路蓝缕走向辉煌的民族奋进历史。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时间:从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到鸦片战争后的沉沦,千年古国沦为“东亚病夫”,只经过了短短50多年。沉疴在身的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停止过抗争,却仍难逃任人鱼肉的命运,甚至一度滑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国就是家,家连着国。抗美援朝,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真正挺直腰板的一仗,既打出了国家安宁,也打出了民族尊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说,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当地人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可是新中国在朝鲜半岛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见到华人也开始肃然起敬。 因为缅怀英雄,网友们走近那个时代;因为读懂了时代的苦难,网友们的心底升起了英雄的火炬。纵然当今时代,有人有“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道德迷茫,有人有“钱袋子鼓了心房里空了”的信仰缺失,有人有“今天已经没有英雄”的精神困惑,但在更多网友的心中,英雄的火种始终不灭,崇敬英雄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主流。 罗阳、邰忠利、孟祥斌、郑春光……这些年,英雄谱写的时代壮歌不时拨亮网友的心灯,证明了今天同样不缺少英雄。这一次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崇尚英雄热持续升温,与其说是网友们对某个特定英雄群体的缅怀,不如说是华夏大地上“英雄之火”的一次集体燃烧。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中国军网推出“老兵,祖国接你回家”专题策划,在“英烈纪念堂”频道发起网上祭奠活动,既是在为祖国各地的网友们开辟一处祭拜英雄之地,也是传承民族精神和英雄火种的一次守望之旅。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感悟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留言板上,网友们对中华民族血泪史的思考愈发深邃:为什么不是别的政党领导我们结束屈辱?我们回答:在许多村落,当敌人用刺刀威逼交出共产党员时,乡亲们宁可被砍头也不发声;而共产党员明知站出来就是死,依然会毫不犹豫地亮明身份。敌人自以为得意,殊不知,他们杀掉了百姓的亲人,失掉的是百姓的人心。 打断骨头连着筋。在亿万网友的心里,我们祭奠的不只是英雄,更是我们自己的亲人! 有网友感慨:当下,并非没有英雄,但英雄在网络上的生命力变弱了;并非没有信仰,但信仰的声音在众说纷纭中总是慢了几拍。战争年代,英雄的故事通过报纸、传单、广播和群众的口口相颂,传遍大江南北,鼓舞着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而在网络时代,信息流动变得迅捷无比,舆论焦点变动不居,英雄的事迹会被海量而多元躁动的网络信息瞬息淹没。 英雄无声,会是一个民族怎样的悲哀?有网友一语中的:如果一个国家,她的英雄儿女归国时,她的人民不闻不问,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值得怀疑,她离支离破碎就不远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时光的流逝和信息的洪流能模糊英雄的身影,我们又何以铭记民族的苦难,何以珍惜今日的辉煌?如果我们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变迁,不能写好革命英雄主义的“网络篇章”,谁又能保证国家再遭危难之际,还会有众多英雄一跃而起? 传承英雄之火岂止在陵园。网络空间同样可以是人们的寻根之地。短短几天内,数十万网友登录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祭拜志愿军烈士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为英雄立一座网络丰碑,让他们的精神随着信息江河奔涌,滋润网络空间,让更多的“种子”发芽,让更多的“树木”挺拔。这是广大网友的心声,也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惨烈、太多的抉择、太多的悲壮……一年365天,每一天,都曾有英雄牺牲;我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甚至是那些不起眼的小山村都掩埋着烈士们的忠骨。 一座座墓碑,是一条条绵延的道路。我们相信,每当有人打开“英烈纪念堂”网页,看到碑上的名字,一定能领悟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跋涉,一定会记得万千英烈血沃中华的慷慨悲歌。(记者 曲延涛 特约通讯员 钱宗阳)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清明时节 国与家共祭的力量
已是最后一篇
- 清明时节 国与家共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