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人民图片提供
听一位农村老人对在机关工作的儿子感叹,报销医药费、领养老金,过去都是“公家人”的事,一个农民,哪想到也有这么一天。当年社会保障部门刚挂牌成立,有人说“社会保障”前该加上“城市”二字。曾几何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尚是缺项。
今天,农民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受益明显的群体。低保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农村逐渐普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广泛推开。农村社会保障的进步,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打拼在城市里的人们,故土难离,亲情难舍,根还是深深扎在广袤的土地里。一位老家在农村的朋友说起,这些年老家亲人们的收入增加,特别是老人们有了各种保障,感觉需要寄钱回家的时候少了,自己收入的节余更多了。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让许多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习惯于有单位才有福利的中国人,因此有了国民的幸福感,逐渐习惯由社会而不是单位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一位学者在议论“你幸福吗”这个话题时说,幸福不幸福,微观上说是个人感受;宏观上说,国民的幸福感取决于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是不是到位。
自从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就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与“安全网”。一位学者说,十年前提到社会保障,最流行的说法是只能“雪中送炭”,不能“吊高了老百姓的胃口”,当他的研究团队提出在2012年实现医保、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时,有人认为绝无可能。然而,现在,这些当初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了。让这个“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成为了又一个“中国奇迹”。
普惠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有力举措和制度性安排,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今天的社会保障已不再满足于“雪中送炭”,而是走向了全面解除人们后顾之忧并确保相应生活质量,进而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日益重要的机制,其公平价值取向已经不可逆转。
创造奇迹不等于大功告成。增进全民福祉,依然是醒目的奋斗目标。有钱花,敢花钱,或许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程度的一个感性标杆。当下,普通老百姓还是把攒钱看得很重,花钱依然谨慎。这固然有生活习惯的因素,但是也说明“安全网”还需要进一步坚实,“稳定器”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发挥。
基于国情,人口基数庞大,保障对象类型复杂,想一步跨入很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不现实的,但这10年的努力与成效给了我们信心。经过努力,我国一定能够构建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水平适度、持续稳定、从形式普惠到实质公平的社会保障网。(温素威)
-
上一篇:
- 谱写新的壮丽史诗
已是第一篇
- 谱写新的壮丽史诗
-
下一篇:
- “春天里”: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我们这十年)
已是最后一篇
- “春天里”:流动时代的城乡交响(我们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