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刘,男,1953年9月生,是南京市六合区樊集中科希望小学的退休老师。1971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教师,此后43年如一日,兢兢业业。2012年他光荣退休,可他心里仍然放不下山里的娃娃们,于是他退休不退岗,继续在家里开设小课堂,义务讲课,继续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致力于义务帮助村民进行家庭教育。
66岁的退休教师吴在刘自认是个老顽童,但在乡亲们眼中,他是孩子们眼中亲切而严厉的太爷爷,是年轻父母们眼中尊敬的吴老师,是老人们交口称赞的吴校长。而这些,都缘自他是樊集村整个蒿刘生产组孩子的“娃娃头”。
关注留守儿童,育人初心守护童心
2012年,吴在刘从工作了43年的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教书育人一辈子,三尺讲台上他从不改传道解惑的初心。而现今,他家堂屋的八仙桌更深刻地诠释了他的初心。
早在退休前,吴在刘已经开始对村里留守孩子给予课外辅导和照顾。2010年9月,村民刘文科老伴去世,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而他自己目不识丁,8岁小孙子的启蒙教育几乎空白。思虑再三后,刘文科求助于时任樊集中科希望小学校长的吴在刘,希望他能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能力。对刘文科的请求,吴在刘的回复是:义不容辞。
“严格说来,我也称得上孩子的‘太爷爷’,也要尽一份责任。”吴在刘说,多年的教育生涯,面对孩子,负起责任是一种本能。现已是一名高中生的同村孩子王纪福,在小学四年级时,爷爷奶奶双双患癌,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病弱无力顾及,于是请吴在刘帮忙。从此,吴在刘每天对他辅导学校,还风雨无阻地每日送、接他上、下学。“反正我上班也是去学校,干脆带了他一起去。”彼时,吴在刘的孙女也上着小学。“我一辆摩托车,刚好可以带两个小朋友。”吴在刘乐呵呵的语气,丝毫没觉得自己多了个负担。小小年纪的王纪福多了一个爷爷一个家,内向的孩子渐渐开朗,孤独的小脸上有了笑容。看着孩子的变化,吴在刘笑的比谁都开心。
设立“家庭课堂”,开展义务辅导
吴在刘退休后,上门求助的家长越来越多。很快,八仙桌坐不下了,他就加了张四仙桌,过不久,又加了张小方桌。“坐不下,家里所有桌子都用上了。”老伴说。如今吴在刘的堂屋变成了10个孩子的小小课堂。
由于樊集村地处六合、天长、仪征三地交集处,较为偏远,经济也相对落后,年轻父母基本都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达30%。“家里实在坐不下了。”劝退了离家较远的孩子,只留下了10个,实属无奈之举。每晚辅导都在8点多结束,乡村小路没有路灯,孩子们的安全成了老俩口的共同责任。“近的来接或者自己走回家,远的电话联系后,我们骑电动车、摩托车送。”“远了晚上太不安全。”老伴说。
这些事劳心劳力,对吴在刘来说不算工作,更谈不上负担。自称老顽童的他笑言自己很享受和孩子们的相伴。吴在刘本可随儿女住到六合城里,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他放不下这群留守孩子,“毕竟都叫我太爷爷!”对吴在刘来说,教育这些孩子谈不上非凡,更谈不上高尚,就只是责任。
八年来不收家长一针一线,自掏腰包设“牛奶奖”
在吴在刘的影响下,老伴也养成了以孩子们为中心的生活习惯。每天下午4:30,老伴准时烧好开水,准备好抽纸,搬好大大小小的凳子,擦好三张桌子,等候孩子们的到来。几年下来,听惯孩子们每天亲热地叫自己“太奶奶”,已将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辅导结束,和老吴一起送没人接的孩子回家,回来再作一番打扫。8年多来,她每天都把家里的事情料理得妥妥当当,不让吴在刘分心。有时外出走亲访友,到了下午她就急着往家赶。“10个伢儿啊,我们家老吴一个人哪能忙得过来!”连家里的儿女也习惯了父亲的做法,尽管“回来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但还是给予了充分理解。
“在农村,家庭教育一直是学校强调而不得的。”吴在刘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留守现状,唯有多尽一份责任才能安心。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学习,除了针对每个人尽心辅导外,他还自费设立了“牛奶”进步奖,对学习有进步的孩子给予每人一箱牛奶的奖励。2014年,上小学一年级的高浩南,常年跟随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活泼、调皮管不住,每次考试不及格,学校老师也头疼。吴在刘针对性从最基础的拼音字母从头教起,在孩子第一次取得进步后,小浩南高兴地拖着吴老师奖励的牛奶回家。自此学习劲头高涨,一年级期末,每门课成绩达90以上。
孩子们的进步,吴在刘高兴,父母们更高兴。他们纷纷提出给些学费以感谢吴老师的辛苦付出。吴在刘一一谢绝。他还是那句:我是太爷爷,有这个责任。
吴在刘义务帮助村民施行家庭教育的事迹,不仅被村民们广为传颂,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吴在刘先后荣获 “六合区退教协先进个人”“六合区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第十六届南京好市民”“最美六合人”“江苏好人”“感动南京”2018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他笑的云淡风清,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只是做了一件平凡的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