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琴,女,1975年12月生,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鼎新乡新发村村民。2003年,杨兴琴的丈夫因意外去世。面对体弱多病的公婆、年幼的两个孩子、身患智力残疾的小叔子,她没有任何怨言,坚强地扛起家庭重担。她孝顺公婆、养育孩子,对身患智力残疾的小叔子,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杨兴琴用大爱诠释长嫂如母的情怀,用朴实、善良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不管日子多苦,我都要替丈夫照顾好这个家”
1998年,杨兴琴与同组村民周安银结为伉俪,周安银忠厚勤劳,对杨兴琴疼爱有加。由于公婆体弱多病,小叔子患有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都需要照顾,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丈夫担着。为了让丈夫安心挣钱养家,杨兴琴不仅伺候公公婆婆起居、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还独自承担家里的农活。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正有起色的家庭陷入绝境。2003年,丈夫周安银因意外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杨兴琴瞬间崩溃了。
看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身边还有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和智障的小叔子,杨兴琴只能强忍着泪水,逼着自己振作起来。她意识到,丈夫走了,自己就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必须站起来,不能倒下,也不能放弃。
丈夫去世不久,公公因长时间沉浸悲痛之中,下地干活时恍惚失神,撞伤了眼角,视力受损,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此后,婆婆大多数时间都要照顾公公,无法分心照料小叔子。于是,照料小叔子的重担便全落到杨兴琴一个人的身上。生活的压力让杨兴琴喘不过气,她常常感到心酸又无助,可是擦干眼泪,又振作起来,将家里的一切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就是再婚,我也要带上一家人一起出嫁”
杨兴琴起早贪黑操持着这个家,村里一些好心人见她拖着一大家人辛苦过日子,都劝她趁着年轻早点改嫁,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面对众人的劝说,杨兴琴道出了自己的择偶条件:“就是再婚,我也要带上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出嫁,绝不会丢下他们不管,一家人一起出嫁。”许多想与杨兴琴重组家庭的村民,都因为这个条件望而却步。毕竟,服侍一个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人,而且还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智力障碍者,不是谁都有这个勇气的。
最终,杨兴琴的善良、大义,深深打动了同组村民周安孟,在村民们的撮合下,周安孟愿意来到杨兴琴家,与她一起承担照顾前夫家人的重担。
结婚那天,杨兴琴和周安孟商定:杨兴琴留在家里种庄稼、养猪喂鸡、照顾家人,周安孟到周边乡镇的建筑工地干活,挣钱养家。夫妻二人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同撑起这个多难的家庭。
“嫂嫂就是妈妈,我要跟着她”
农忙时,怕小叔子四处乱跑走丢,杨兴琴就把他带到田间地头,既方便看护,又能手把手教他做一些简单的农活。每天晚上,杨兴琴都要为小叔子洗脸洗脚,安排好小叔休息,她才离开。冬天夜里冷,担心小叔子踢被子着凉,她时不时过来给他压实被子。杨兴琴像照顾自己的小孩一样照顾着小叔子。18年来,杨兴琴已经记不起多久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在家里,小叔子也最听嫂子杨兴琴的话,杨兴琴教他一些简单农活,他会很听话跟着她学,也会学得很起劲,平时像粘着母亲一样,总是粘着杨兴琴。
杨兴琴的两个小孩很懂事,每天看着妈妈照顾爷爷奶奶和小叔的点点滴滴,也经常帮着照顾,还说等以后妈妈老了,还要继续照顾叔叔、孝顺妈妈。
说起杨兴琴,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杨兴琴是个很厉害的人,不仅要照顾公公婆婆和小叔子,还要下地种田种菜、抚养教育两个小孩,但大家从来没有看到杨兴琴因此抱怨过、屈服过。她总是笑呵呵地对待每一个人,默默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十分不容易,我们都很佩服她。”(责任编辑:高晟寒 赵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