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常明,男,196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冬,桂东县光荣院招工,他欣然承担起既繁杂又劳累的炊事员工作,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9年。期间,他先后22次被评为市级以上先进个人,2004年和2008年两度被评为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曾受到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9年来,他先后服侍照料了110余位孤寡军烈属、复员老军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01岁,最小的65岁。他把家安在了光荣院,妻子、女儿成了院里的义工,也和他一样成为了孤寡老人的亲人。他在购物煮饭、端茶送水、喂猪种菜、敲打修补等琐碎的服务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从青丝到华发,送走了一个个老人,也以赤忱之心换来了百余名老人沉甸甸的爱。
责任,大爱无边的本色
其实黄常明的本职工作是炊事员,但所做的工作远远超出了炊事员的职责范围。他常常帮老人洗衣服、被子,洗袜子和鞋子,帮老人提水铲火、端茶送汤,坚持每月为老人理发、修剪指甲。每餐做饭时,他都精心调理、荤素搭配、咸淡适宜、新鲜爽口,想尽办法做出老人可口的饭菜。有的老人性情孤僻、脾气古怪、耳聋心疑,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向他发牢骚、甩脾气。面对这些,他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常以赔礼道歉来获得老人的欢悦,而把委屈和痛苦深埋在心中。
为了增加院里的收入,他挤出时间喂猪种菜,养的10余头生猪膘肥体壮,菜地里品种繁多,餐桌上菜肴丰富。为了减少院里的开支,他成了院里的修理工,自己动手修补桌椅凳子、床铺门窗、电线开关。29年来,从早到晚,黄常明总是围着一些琐事忙碌着,但他从没有过怨言。
桂东地处高寒地区,寒冷的时间显得尤为漫长,当地人习惯烧“火笼”取暖。桂东光荣院条件较为艰苦,没有空调、暖气,老人们靠“火笼”取暖,每年农历九月到次年三月,长达半年时间,老人们“火笼”不离身,而烧“火笼”的任务则是黄常明完成。每天凌晨5点刚过,黄常明就得起床,一一从老人房间里把燃尽了的“火笼”拿到厨房里,重新烧上热炭后给老人送回去。烧好了30多只“火笼”往往要忙到7点以后。天气越冷,“火笼”里火炭化得越快,黄常明起床的时间则更早。每晚12点、次日凌晨3点,黄常明都要亲自去查房,检查蜡烛照明和火笼取暖情况,为老人们掖被子,确保老人们既安全又温暖。
光荣院里现在住着32位老人,老人们平均一个月理一次发,黄常明每天轮流着为每名老人理发。黄常明给老人洗头、剃头、剃须,动作轻柔麻利,一气呵成,这样有如父子般温馨的一幕几乎每天在桂东县光荣院重复上演。
和老人们在一起,他觉得自己多了很多亲人。光荣院里住的都是孤寡军烈属或复员老军人,他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认为大家都曾为部队付出和奉献过,都有浓浓的部队情怀,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有一种特殊的亲人情感。
信念,融入血脉的力量
在黄常明的家里,一面锦旗上面赫然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90岁的四都籍三级残废退伍军人钟德儒回家后特意赠给他的。
钟德儒曾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入住桂东光荣院。这位老人性格耿直,容易激动,喜欢顶撞其他老人,常与人吵架,有时半夜起来冲到其他人房间争吵。黄常明了解老人个性,遇到问题总是耐心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间一久,钟德儒这块“坚冰”在悄悄融化,只要黄常明一出现,他嚷嚷的声音就会平息,他对光荣院其他老人说:“我只服黄常明一个人。”
钟德儒年纪大忘性大,回老家时,把一张3万余元的存款单顺手夹在书里落在光荣院房间里。黄常明在清理房间时发现后,专程跑到四都将存款单送回老人手里,把老人感动得唏嘘不已。
在黄常明的办公桌里还收藏着一张手写的发黄的遗嘱,那是患心脏病去世的黄振林老人生前留下的。遗嘱上清晰地写着自己的9000余元存款以及其名下财产继承人为黄常明。
一个光荣院老人的遗产并不多,但那位沉甸甸的情谊和信任让黄常明深深感动。黄常明曾一直建议黄振林将遗产留给自己的亲人,但遭到黄振林严词拒绝。黄振林没有孩子,但有亲弟弟。他在病危时说,自己多次住院动手术是黄常明在忙前跑后,而不是弟弟;自己在长达半年卧床不起时,是黄常明端茶送饭,更衣擦澡,也不是弟弟。他心里早已淡化了所谓的骨肉之情,而把黄常明当成了可以嘱托一切和继承一切的儿子。
“和黄常明生活,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孩子,很贴心很温暖。”钟德儒曾说过,黄振林也这样说过,光荣院老人们都这样认为。
老人的老去、病痛、离开是人一生不变的宿命,更是光荣院经常上演的事情。2013年8月,因中风瘫痪在床三年半的陈庚全老人去世了。这些老人离世前饱受病痛折磨,黄常明也跟随着受尽“折磨”,他因此成了桂东县人民医院的常客。在病房里,他像护理婴儿般护理病重的老人,剪好尿布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垫上,为老人接导尿管,抱着老人一口口喂汤饭,给老人一遍遍翻身擦洗,从无怨言。医生和护士用“震撼和感动”来形容每次看到黄常明护理老人的心情。
老人离去后,每年清明节到县城三台山水井坳县光荣院公墓一一祭拜,也成了黄常明29年来不变的习惯,黄常明一直以亲人的身份表达情意和寄托哀思。
真情,人性至高的境界
黄常明家住农村,上有80多岁的奶奶和年老体弱的父母,下有年轻的女儿,家庭负担重,许多家务事情也需要去料理。可到光荣院工作29年来,每年除了在农忙双抢时请两天假回家帮忙,法定节假日基本没有好好休一天假;每年除夕,也是在院里同老人们一起团圆。有人问他怎么不回家,他说:“我是光荣院的服务员,那里的老人身边没有亲人,他们更需要我,光荣院就是我的家。”令人欣慰的是,他爱岗敬业、以院为家的奉献精神,也感动了家人,他的父母、妻儿都十分支持理解他的工作。
黄常明与妻子胡爱莲结婚27年。妻子年轻时是村里一枝花,嫁给黄常明图的就是“心眼好”。刚结婚那几年,胡爱莲带着襁褓中的女儿住在黄常明的老家沤江镇黄洞村,一边种田种菜,照顾双亲,一边等着在光荣院工作的黄常明能尽量多回家搭把手。
结婚4年后,胡爱莲没等到黄常明的回家,相反,黄常明却等到了胡爱莲的加入。1993年,胡爱莲带着两岁的女儿住进了光荣院,成了光荣院的义工,与黄常明一起义务照顾老人,一干就是22年。从胡爱莲在光荣院22年的义工坚守历程中,她深深感受到了丈夫一颗滚烫的大爱之心。
平时,一家三口守着黄常明拮据的工资省吃俭用度日。日子实在过得紧时,胡爱莲便到县城工地里挑砖挑水泥,干体力活打零工补贴家用。结婚27年来,黄常明送给妻子最珍贵的礼物仅是当初追求她时的一块手表。日子虽苦,但黄常明和妻子仍以照顾好光荣院老人为己任,不敢有丝毫分心。
黄常明的父母已年过七旬,老两口身体硬朗,一直住在乡下老家,以耕田种菜为生。老两口心疼儿子工作劳累,从不劝黄常明回家。想念儿子了,便搭农用车进城来看望。老两口体谅儿子家庭拮据,每次进城时,还不忘捎上大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母亲说黄常明是个“本忠的人”,从小吃苦耐劳,对人对事宽厚大度;妻子胡爱莲说黄常明是个“偏心的人”,太过于偏向于老人,对自己和孩子则疏于照顾;光荣院老人陈梅香说黄常明是个“贴心的人”,自己在光荣院的9年全亏了黄常明的悉心照顾。黄常明却只说自己是个“平凡的人”,因为他觉得做的都是些平凡小事。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29年的风雨沧桑,黄常明真心不改,他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收获的却光荣院老人一片沉甸甸的情,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与好评。29年来,他先后22次荣获国家、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敬老好儿女、全国先进工作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