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林
病魔击不倒的驻村扶贫“老黄牛”
敬业奉献
湖南省
2019年7月“中国好人榜”
人物故事:

  易晓林,男,1963年2月出生,湖南省洪江市人,洪江市国家税务局干部。2015年5月,有着16年糖尿病病史的易晓林主动请缨成为洪江市沅河镇堰桥村第一书记,他拖着病体,将自己的心血浇注在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结出了脱贫致富的累累硕果,感动了纯朴善良的村民百姓,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堰桥老黄牛”。

  带着浓浓的乡情,主动请缨去扶贫

  易晓林始终记得:30多年前,沿着雪峰山弯曲陡峭的羊肠小道,带着从左邻右舍拼凑拢来的学费,离开贫穷的家乡,辗转外地求学时,父亲语重心长的嘱托:“孩子,以后无论有多大的出息,都不能忘本!”

  走上社会后,易晓林带着这份情结倾心为基层群众办税,成了老百姓最信得过的“税官”。到国税局工作以后,易晓林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份乡情。

  2015年4月,洪江市国税局召开脱贫攻坚动员会,易晓林当即报名,主动请缨到该市沅河镇堰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这倒让局党组犯难了:“村里条件艰苦,你患糖尿病十多年了,能把工作干好吗?”

  面对于局党组的担忧,易晓林底气十足:“我在雪峰山农村长大,对农村工作熟悉”,“以前在基层收税,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我有群众工作基础!”“去了村里,我可以多买些药带过去,打胰岛素我自己会操作。”

  对于易晓林这一决定,妻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我坚决不同意,你糖尿病已经16年了,肺部感染,足底病变,万一你倒下了,单位有同事可以顶上来,可对家里来说,那就是天塌了!”可妻子也知道,易晓林内心认定了的事,反对无效,只能千叮万嘱他要保重身体。

  易晓林将一袋袋生活用品塞进车里,毅然前往堰桥村。

  首创二维码档案,动态管理更精准

  洪江市沅河镇堰桥村离市治黔城只有33公里,但与城市相比却是一番迥然不同的天地。堰桥村土地零散、收益低,农业基础薄弱,无特色增收产业。村里没有企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是一个beplay2体育官网 的农业村、贫困村。

  踏上村里的崎岖小路,眼前的一切,让易晓林似曾相识,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让堰桥村旧貌换颜。短短29 天,易晓林的足迹踏遍全村14个村民小组,1520 名村民和80 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他全部做了笔记,集结成一本厚厚的走访记录。由于人口分散,道路多,易晓林还手绘了村情地图,每天翻阅。

  为了更便捷掌握贫困户具体情况,易晓林按照“一户一档”标准,在全省首创贫困户二维码档案,把扶贫台账装进手机,帮扶工作实现了24小时不下线,既便于帮扶人随时掌握贫困户情况,又利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精准扶贫。2016年9月,洪江市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现场交流会在堰桥村召开,郴州市扶贫办专门前来取经,“二维码”移动扶贫档案获得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

  基础设施要先行,特困帮扶显真情

  易晓林知道,摸清了村里和贫困户的家底,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要脱贫,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

  堰桥村八组还有一段200多米的泥土路,是连通邻乡江市镇的出行要道,一到下雨天,通行都成问题。易晓林把情况汇报给了局党组,并请局党组到堰桥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现场办公会,从办公经费中挤出7万元拿来修路,不到一个月时间,水泥路就拉通了。80多岁的张红莲老人拄着拐杖特意到新路上走了走,激动万分:“天天盼,终于修好了,现在就算走了,也没什么牵挂了!”

  这段“肠梗阻”打通后,易晓林继续多方奔走于相关部门,为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支持。两年多来,共向各方争取到30多万元扶贫物资,对接落实170余万元项目资金,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

  2015 年春节,村支书打来电话,堰桥村老炭冲组91 岁的杨世坤老人住到猪圈里了。来不及告诉家人,易晓林立即赶回堰桥村。原来,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取暖时不慎将小儿子家烧了个精光,不仅失去了安身之所,还殃及了两户邻居。在周遭村民的帮助下,老人将空置已久的猪圈简单收拾了下,几块板砖,一块木板,两床单薄的破被,临时住所寒酸无比。当看到老人裹着破棉袄,在猪圈中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时,易晓林分止不住泪眼朦胧。他赶紧为老人协调了住所,并到镇上为老人购置了生活用品和防寒物资。同时,易晓林撰写倡议书,号召全局干部职工为3户受灾群众捐款。当易晓林把募集的7000 余元送到村民家中时,他们握住易晓林的手,热泪盈眶。

  扶贫要下绣花功,脱贫得靠“自己长肉”

  易晓林觉得,扶贫不是养贫,重点是谋思路、助产业。帮助贫困村甩掉帽子,不能只向上要资金、要项目、要政策,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实现“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他请来洪江市的农技专家指导贫困户改良品种,调整种养殖结构,培育出了一批学科技、用科技的致富能手,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脱贫致富。堰桥村民杨仁军以前在海南岛搞水稻制种,欠了一屁股债,易晓林鼓励他回来养猪,帮助申请15万元贷款,又请人教他技术。杨存军说:“我去年就把‘贫困帽’甩了,现在存栏200多头,越养越有劲了!”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更大力度刺激村民热情,2016年底,易晓林在堰桥策划举办了结对帮扶联欢会,开展扶贫知识及农业知识抢答活动,并对脱贫致富能手进行表彰。村民们在欢快轻松的活动中熟知了扶贫政策,激发了脱贫热情。

  贫困户杨思银得知种植规模大有优惠政策,2016年种植水稻30亩,获“种粮能手”称号后,今年将种植规模扩大至60多亩,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杨仁友去年种了26亩水稻,与种粮能手获奖标准差4亩,今年种了32.8亩,并在扶贫队帮扶下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购买了8000羽鸡苗,力争种、养能手“双奖项”。

  不但要眼前脱贫,还要长远致富,易晓林与堰桥村村支两委科学谋划,一批产业基地相继建成。

  2017年4月,洪江市国税局出资7万余元购买3310株种苗,以贫困户小额贷款入股的形式,投资38万,在堰桥村种植酥脆枣33亩。目前,枣林涨势良好,预计全部挂果后可实现年收入30多万元。此外,还建了70亩“丑八怪”名优柑橘基地。村集体引进了6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结束了村里多年来集体经济空白的历史。

  堰桥村贫穷落后面貌一天天在改变。2016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980 元提升至3500 元,全村80户贫困户中75户已经实现脱贫,堰桥村该村也成为洪江市首批脱贫出列村,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易晓林被洪江市委授予“洪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洪江市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光荣称号,荣立三等功,赢得了堰桥村民良好口碑。

  病魔只是磨刀石,病痛能用忙来治

  2015年9月,在堰桥村村部5公里外的大禁山水库大坝下,易晓林眼前一黑,倒在地上,同行的老支书詹舜忠急得老泪纵横,情急之中,詹老从易晓林的口袋里找到了几粒水果糖,灌进他嘴里,一袋烟功夫后,易晓林才慢慢苏醒过来。

  2016年10月,驾车前往堰桥村的易晓林低血糖发作,视力模糊,直冒冷汗,他浑身发抖地将车头刮擦着公路内侧的土坎停了下来,颤颤巍巍地爬到路边冯会计家的橘林摘下一个青涩的橘子塞进嘴里,片刻之后,才稳住了神。

  这两年易晓林因糖尿病多次住院。医生如此告诫他“不能再累了,否则病情还会加重。”“忙可以治病。”易晓林这样回应,他没有停下。

  “很多人问我后悔不后悔?我说不后悔,还是那句话,堰桥村一户不脱贫,我就一天不撤岗。”易晓林的话语铿锵有力,他已真正将自己融入到堰桥村之中,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俯首甘为堰桥村民的“老黄牛”。

来源: 湖南文明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