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君敬,女,198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戏剧教师。作为房山区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名专业戏剧教师,丛君敬12年来坚持用戏剧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讲红色故事。在房山区组建首个教师朗诵团、戏剧团,创编教材19本,影像资料3套,组建戏剧工作室,带领团队26名教师落实“双减”政策完成486篇教学案例。走过了640所学校,惠及师生18万余人次。丛君敬曾荣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北京青年榜样”、北京首届魅力京城教师等荣誉。
与学生的约定
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丛君敬参加了房山区霞云岭支教的活动。她看到艰苦的条件、简陋的校舍并没有限制孩子们对艺术渴望。那时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大雪封山,孩子们常常要花2-3小时才能走到学校,而她到学校单程需要4个多小时,当她支教结束后孩子们抱着她哭着说:“老师,您还会再来吗?”“会,老师要留下来陪你们一起成长。”大学毕业后,丛君敬放弃了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来到艺术教育资源和专业教师匮乏的远郊区,成为了一名戏剧教师。
用爱普及戏剧教育
刚刚来到房山开展戏剧教育就像是平地起高楼。山里的孩子们不要说戏剧,连当众介绍自己都非常羞怯。于是,丛君敬试着通过编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表达,一个个拗口的绕口令、略显晦涩的古诗词变成了孩子们口中动听的歌谣。生动有趣的授课模式,让丛君敬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很快和他们成为了朋友,这也给了她不断向前的力量。
看到孩子们天真灵动的眼神,丛君敬时常思考该为学生们做些什么,思来想去,她认为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应该从老师下手。于是,她决定在房山区开设戏剧教师培训班。在培训讲座中她不仅讲解了戏剧基础知识、舞台的表达技巧,还传达了戏剧“全人”育人理念。第一次培训有80多所学校、200多名不同专业的教师参加,效果很不错,这提振了她的信心。随后,丛君敬在房山区成立了戏剧团、朗诵团等教师艺术团队,并辅助教师在各自学校组建起了学生戏剧社、朗诵社200余个,有效发挥了艺术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教育路上的难忘故事
2015年,为帮助学校做校园规划,树立艺术社团建设和戏剧特色校的品牌。丛君敬组建了30余人的教师团队,计划以校园beplay官网app 理念创作舞台剧《友爱之泉》,但学校经费有限、学生基础不够,从专家团队组建、管理到舞台、剧场、舞美等各环节对接协调都只能由丛君敬一个人完成。期间,怀孕的她为了不影响上课和排练进度,向大家隐瞒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她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和团队老师商讨剧本常常到深夜。为了能让这部舞台剧顺利搬上舞台,给孩子们一个特别的成长礼物,丛君敬生产前两天都依然坚持在排练场,确保最后的排练能顺利进行。产后刚出月子,她就开始积极对接演出事宜,最终演出顺利举行,赢得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有一次,河北中心小学的舞台剧要参加房山区教委的一项活动,时间紧任务重,排练效果一直不理想,教委领导思量再三,把辅导、排练的任务交给了丛君敬。当时,她的孩子刚出生不久,需要2个小时哺乳一次。接到领导的任务,她当即决定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完成任务。丛君敬第一时间和河北中心小学校长进行了沟通,最终决定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去支教。因节目涉及人员多覆盖多所学校,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排练任务,丛君敬在5天的时间里,带着孩子往返1000多公里给山区孩子们排练,最终她们的节目《老师妈妈》演出效果特别好,现场很多观众都感动落泪。当时有人问她这么做值得吗,她说:“我是妈妈,更是老师。”
在教学中她最关心的是两类学生,一是想要学习艺术但没有条件的学生,二是需要帮助又不敢表达的学生。无论是父母离异后极度叛逆的“小淘气”、买不起演出鞋的自卑小姑娘,还是家境困难但喜爱艺术的河北姑娘……丛君敬总是能很快地找到班级里需要帮助的学生。她组建了50余人的义务送教团,包括戏剧、声乐、舞蹈、杂技、心理等专业,到需要的地方去义务开展教学活动和讲座,资助了8名贫困儿童,坚持跟踪服务,让学生从生活到学习都能够感受爱。
信念的力量在传递
房山是平西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进行戏剧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丛君敬试图创新教学形式,把红色教育融入戏剧课堂。她带领学生搜集材料、创编剧本,形成创、编、排、演一体化的新模式,把课堂搬到了红色基地。
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舞台剧《少年曹火星》,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曹火星爷爷的革命情怀,为了让扮演曹火星的赵旭泽同学找不到人物的角色感觉,丛君敬先后十多次带领孩子们到歌曲的诞生地房山区堂上村去采访老支书,深入老乡家调研挖掘一手材料。当孩子们在党旗广场演出的那一刻,她特别激动。更让她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山里娃娃加入义务志愿团队,成为红色基地的小小讲解员。他们用稚嫩的声音生动呈现着一个个革命英雄事迹,那是信念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
回首丛君敬在房山区任职戏剧教师的12年,这是她青春洋溢的12年,是她幸福奋斗的12年,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房山。未来她将继续用爱走进学生的内心,用专业知识引领他们开拓新思维,用戏剧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一代代少年儿童成为自信的逐梦人!(责任编辑:黄舒雅 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