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帅杰,男,1987年7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他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在21个村创造性地提出推行了“两桶两箱”分类法,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高帅杰曾获“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突出贡献个人”、2021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以点带面 排除万难 努力啃下“最硬骨头”
2017年9月,高帅杰来到昌平区兴寿镇环卫中心任职。当时兴寿镇的环境状况堪忧,不少村庄内垃圾随意丢弃、污水横流,垃圾桶周边十分脏乱,散发的臭味让村民都不敢靠近。作为以“京郊著名草莓之乡”闻名的兴寿镇,这里的草莓口感细腻、美味多汁,深受北京市民喜爱,但镇上糟糕的环境让村民们开展草莓采摘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有效改善村容环境,高帅杰走遍了全镇的各个村落,了解各村的情况和特点。走访过程中,他注意到辛庄村推行垃圾分类效果显著。于是,他带着同事们一起总结、提炼辛庄经验,决定依靠推动垃圾分类来改善全镇的环境。
确立目标后,高帅杰把除了辛庄村之外的20个村子的垃圾分类工作当作20个项目来推进。他创造性地提出推行“两桶两箱”分类法,研究设计农村地区的分类桶架,鼓励推行厨余垃圾奖励办法、可回收低价值垃圾奖励办法,使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兴寿村的路太破太窄,路面坑坑洼洼,垃圾清运车无法进入。高帅杰了解到现实情况后,多次到村里和村干部一起驾驶三轮车试走村里的每条道路,把不平的路填平,规划好垃圾清运路线。有些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觉得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不现实、不容易,迟迟不肯推进。“年轻就是资本,年轻人不怕失败”是高帅杰的口头禅,他顶着压力,挨个村去说服,不断给大家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并带领他们去已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辛庄村参观,切实感受村容村貌的变化,一点点改变村干部的观念。在高帅杰的坚持下,垃圾分类工作在全镇顺利推进。
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推动形成“兴寿模式”
垃圾分类推行之初,很多村民不理解这样做的意义,认为就是搞形式主义,所以大多都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村中老人和外来租户更是难啃的“硬骨头”。老人beplay官网app 程度不高,搞不懂垃圾如何分类;外来租户对村中事务缺乏热情,凡事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面对这些情况,高帅杰积极走家串户,不厌其烦地给村民讲解政策,手把手教村民进行分类。那时即将入夏,在清理垃圾堆时苍蝇、蚊子乱飞,高帅杰顾不上垃圾的恶臭和乱飞的苍蝇,把桶里的垃圾倒出来,一件件亲自分拣,给村民演示正确的分类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意识,高帅杰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努力转变大家的观念。他根据农村地区年龄结构不平衡、老人孩子居多、理解能力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通过查资料和学习自制了一套课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垃圾分类。在课件中,他详细讲述了垃圾的危害、兴寿镇的做法以及垃圾的去向三个方面。一年多的时间里,村里的培训由浅入深,村民知晓率、参与率达到95%以上,正确投放率达到80%以上,垃圾减量达到60%左右,垃圾分类方法也从2018年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二分法变成了四分法,垃圾分类层次逐渐提高,有效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在高帅杰的努力下,镇域环境实现了从“全区倒数到全市示范”的蜕变,垃圾分类“兴寿模式”在北京声名远扬。
锐意创新 开拓进取 争做“垃圾分类达人”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推行,高帅杰又发现了新问题、新机遇。农村厨余垃圾量大,瓜果蔬菜等农林废弃物多,属于“生厨余”,里面的厨余汁并非“渗滤液”,是可以重新利用的。咨询过专家后,高帅杰和同事们一起在兴寿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中心建起了一个“酵素工坊”,将镇里产生的厨余汁液做成液态的土壤改良剂,不仅能省下一笔垃圾收运费用,还能还田来改良土壤,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开展农林废弃物堆肥的工作中,高帅杰不慎右腿骨折,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1个月。但他放心不下刚刚着手推行的堆肥工作,每天电话、微信跟进工作进展,在家只休息了5天,便不顾家人的反对,拄着双拐前往现场与村民、专家一起钻研堆肥工作。炎炎烈日下,远远看到他一瘸一拐在堆肥现场指挥的身影,工作人员劝他回家休息,他总是摇摇头说:“在家待着心里也不踏实,堆肥工作才刚推进,就是瘸着也要跟你们并肩作战。”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高帅杰每天忙于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村里,对家人照顾很少,年幼的儿子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爸爸。“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宗旨就是服务群众,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为村民服务,我感到很值得。”高帅杰这样对家人说,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兴寿镇21个村落的各处。看着当前的垃圾分类成绩,高帅杰说,每当走在干净的乡间小路时,心情就会特别舒畅,那是他最满足的一刻。对于未来的垃圾分类工作,高帅杰致力于让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更深入,让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让镇域垃圾再减量,他将继续坚守在基层这片热土上,投入在他所热爱的工作中。(责任编辑:贺子桓 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