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它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危难中的希望、迷茫中的指路明灯。
舢舨洲岛灯塔位于虎门水道与伶仃洋的交汇处,建于1915年,经历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变迁。一代代守灯人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航标灯精神,保证塔上明灯不灭,照耀着航海人顺利靠岸、平安回家。
黄灿明,虎门沙角人,舢舨洲岛上25载守灯人。他战酷暑、斗寒冬,于风浪中履行初心使命——保证塔灯不灭,在敬业奉献中书写精彩人生……
他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全国交通技术能手”“中国好人”等荣誉。
守灯人使命:只要我在,塔灯就不会灭
每天早上7点,海风吹拂,太阳初升,波光粼粼,新的一天在岛上拉开序幕。这时,舢舨洲岛上守灯人黄灿明拿出手机,放响《义勇军进行曲》,然后将国旗冉冉升起。
这是黄灿明每天必做的功课,然后拉开一天工作的序幕:清扫地面上的落叶、擦拭栏杆上的灰尘、清干太阳能硅片上的露水、检查房顶灯塔上的灯罩、用望远镜观察附近海域的浮标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塔灯不灭。
如此日复一日,他一干就是25年。
这是他的使命。舢舨洲岛附近海域每天船舶流量过千艘次、每年过百万艘次,而周边地形复杂,藏有大量的暗礁、险滩,往来船只只有根据灯塔及附近的航标指引才能安全航行。
黄灿明告诉记者,有几个夏天的夜晚,狂风夹着暴雨,巨浪翻腾,闪电如鬼魅般从天而降,结果将塔灯击灭,四周顿时黑漆漆一片,非常骇人。好在他对岛上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他快速爬到塔顶,及时将辅灯打开。
当塔灯重新在黑夜中亮起,他顿时觉得踏实了很多。
海上的船舶看到了灯,就知道了自己的位置,知道了前进的方向。
还有一次,12级强台风夹杂着暴雨,持续冲击舢舨洲岛,大有将整个岛屿吞没的气势。
更危险的是,大风将避雷针刮断,导致避雷系统瘫痪,整个灯塔随时都有被雷击的危险。
想到灯塔内价值不菲的灯器可能被击毁,对附近船舶安全航行造成重大影响,他顾不得细想,顶着大风、冒着随时可能被抛向大海的危险,蹒跚着一步步爬上灯塔顶部将避雷针修复。
还有就是,一到酷夏,由于透镜聚光作用,灯罩内气温高达50℃,闷热异常,保养起来非常辛苦。
每次保养下来,他都要流一身大汗,甚至有中暑的危险。
……
谈及这些惊险的故事,黄灿明表示已习以为常。他笑笑告诉笔者,“有我在,塔灯就不会灭。”
“黄岛主”秘笈: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
每天面朝大海,黄灿明可没有“春暖花开”的诗境,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
目前每天陪伴他的是三只狗,偶尔还有不速之客的造访——眼镜蛇。
久而久之,大家都戏称他为“黄岛主”。
1988年,24岁的黄灿明受家庭熏陶,选择从事航标工作,成为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标工。
1999年,由于原来的灯塔工退休,组织安排黄灿明驻守舢舨洲岛。
黄灿明表示,当时接到守岛调令时他除了有些意外,还有些不愿意。因为他知道去了意味着什么,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安排。
他心想,前面的同事都能干好,他为什么不能?
刚到舢舨洲岛的时候,岛上的一切都让他觉得新奇,很多工作也都要他熟悉,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随着日复一日的雷同,接踵而来的就是寂寞与孤独。
黄灿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与世隔绝:每天看到的是茫茫大海,夜幕降临,四周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被黑暗包裹的黄灿明时常会感到无助,特别是刚上岛的时候。家里的孩子还很小,特别牵挂时,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凝望一阵子。隔海相望的沙角虽然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
与家人团聚,是每周一次回沙角运送补给的时候,但也不能在家过夜。如果碰上极端天气,还不能补给。
最重要的是,岛上缺乏淡水,他只能靠收集雨水度日。
说到辛酸时,黄灿明还表示,现在他与亲戚朋友都没有来往了。
因为亲戚朋友有婚丧嫁娶以及搬迁喜事之时,起初还会给他发请柬,希望他去捧场,可他有任务在身,根本无法出席。
渐渐地,亲戚朋友跟他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一晃20多年过去,舢舨洲岛已俨然成了他的家。
这里有他登岛第一年种下的芒果树、有朝夕相伴的狗、有根据四季轮换种下的蔬果……
2000年,随着子女长大独立,黄灿明的妻子郭丽珍也住到了岛上,成为他的得力帮手。
再后来,岛上的居住条件也改善了很多:通了电、有了网络,信号好的时候,还可以与家人视频通话。
四代人接力:让航标精神不断传承
舢舨洲岛是一个三亩见方的孤岛,因状似大海中的一叶舢舨而得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舢舨洲岛周边变得热闹起来:除了航道内往来的船舶不断增多,西侧的龙穴岛建起了船厂与码头,北侧的虎门沙角也建起了码头。
一到夜晚,周边的码头、船厂灯火通明,让舢舨洲岛显得不再孤单。
与此同时,守了25年灯塔的黄灿明也不再年轻,今年底将满60岁,他也要退休了。
至于以后谁来守灯,他表示相信后来人也会赓续历代守灯人的精神——人在塔灯不灭。
人在塔灯不灭,对黄灿明来说,是一种传承。
记者在舢舨洲岛采访时,见到黄灿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航标世家”的照片。
照片显示:黄灿明的爷爷黄带喜是第一代航标工,曾在民国时期守护现今虎门大桥下面的金锁牌灯塔,而且一守就是30多年;
黄灿明的父亲黄振威是第二代航标工,一直在虎门沙角至太平的河道内维护浮标,为航标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
黄灿明则在舢舨洲岛上一干就是25年。
黄灿明告诉笔者,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父亲出勤,看到父亲认真维修每一个浮标、一盏盏航标灯准时在夜晚亮起时,他就感到特别温暖。
如今,让黄灿明欣慰的是,他儿子也接了他的班。
2007年,他儿子黄登科顺利通过考试,成了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标工。
这样,他们一家也就成了“四代接力”的航标世家。
2024年3月30日上午,在虎门沙角河仔新村,黄灿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全家团聚时刻。
这次他回家运送补给时,儿子黄登科也回到了家。全家其乐融融地吃了一顿团圆饭。其间,黄灿明还拿出老照片,给孙子讲他们过去的故事。
然而,短暂的天伦之乐后,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黄登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太爷、爷爷、父亲都是航标工,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立志要做一名航标工,如今他已如愿成为家里的第四代航标工。
接下来,他也要像祖辈、父辈一样,通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来保证航道的安全。
/历史沿革/
舢舨洲岛灯塔始建于1915年,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灯塔位于舢舨洲礁岛顶部,结构为白色方形砖塔。下部分为房屋,高13米,1至2层为生活用房,其中西北两间为电池房,有专人看守。
灯塔自建起以来,一直成为广大航海人公认的重要标志。起初,灯塔用的是煤油灯,现已使用先进的电子闪光仪、雷达应答器,日夜指引船舶安全航行。除此之外,岛上还添置了世界各地著名灯塔的图文标牌,是一个近代灯塔发展史的微型博物馆。
1982年3月,舢舨洲岛灯塔由黄埔港务局移交给广州航道局广州航标区管理。
1983年6月,岛上安装了太阳能,是中国最早采用太阳能供电的灯塔。
1986年5月,舢舨洲验潮站改手工为自动读数。
1990年8月,岛上试用千瓦级风力发电机发电。
1991年10月,灯塔主灯采用进口PRB46型灯器;备用灯采用进口ML300灯器。
1994年7月,安装DGPS差分台设备,解决了珠江口及广州港灯浮标的定位问题。
1995年5月,拆除DGPS差分台设备,同年9月安装Iief型电雾号。
1999年5月,舢舨洲岛建造登陆码头及引桥,于2000年3月竣工,其中登陆码头总长30米,宽5米;引桥长8米,宽205米。
2000年6月,对舢舨洲岛灯塔塔身进行批荡翻新,并修建电池房。
2008年,岛上安装从芬兰进口的windside ws-0.3B型风力发电机,功率为108W。
2009年,灯塔主灯更换为国产ISA—400旋转灯。
2010年,电雾号更换为法罗斯公司的LIEX710/22电雾号。
2012年,主灯更换为美国泰兰TRB—400灯器。
2016年,舢舨洲岛灯塔被列入广东省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