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村老家,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过“七月半”。主人提前两三天去邀请男主人姐妹家、女主人娘家等近亲,一同来家里小聚。过节那天,男主人早早去集市买小馄饨皮和菜,女主人切好肉后将馄饨皮和肉放到洗刷干净的蚕匾里,摘几片嫩绿的南瓜叶,一家人围着蚕匾裹馄饨。 客人一般早上八九点就来了,到了会帮着裹馄饨。等到十点多钟,肚子有些饿时,先下几碗馄饨填填肚。大约忙到下午一两点,祭祀仪式完成,大伙就围在一起吃饭聊天,气氛非常欢乐。等到客人酒足饭饱,正要回去时,主人还送些熟馄饨和生馄饨,让他们带回家让其他家人尝尝。忙碌一天,这“七月半”才算过完。 印象中,“七月半”最大特色就是吃馄饨。这一习俗形成与当地农事有关。农谚“苦圆子,甜馄饨”,说是吃了清明圆子后要开始农忙了,而吃了七月半的馄饨后就农闲了。这时,早稻已收割完,晚稻已播种,蚕也好养。加上前阵子天气热,辛勤劳作了半年的农民也想喘口气休息下,同时为下半年的秋收冬种补充体力。 在农村,大家平时农活繁多,亲戚朋友间走动得少。正好也借着“七月半”吃馄饨的机会,碰个头聚一聚,吃点老酒,好好放松一下。一来可以沟通情谊,二来交流消息。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七月半的作用不容小觑。 如今,农村照样过“七月半”,但很多人家已经不邀客人了。一来嫌麻烦,二来即使请了人家不一定有空来。时间一长,“七月半”习俗只残留下了一小半。 “七月半”衰落的原因,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随着农村征地开发,一些农民搬入了统一的新居,很多风俗也随着那片祖先留下的土地一块湮灭了。一些传统的祭祀仪式没法再进行,一些节日也就不过了。村民的精神出现空虚,缺少精神寄托,亲戚间来往减少,关系也就越来越淡了。这也是另一种“空心化”——时代变化太快、生活改变太多,把传统的一套全丢了,农民的心中空空如也。 我一直觉得,新农村建设、现代生活和传统节日三者之间,应该是可以共存的。如今传统节日之所以弱化甚至消失,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流传下来的精神beplay官网app 。事实上,对于农民来说,传统节日是增进联系、凝聚感情的重要契机。传统节日式微,村民们应当焦虑起来,也要从心底认识到:坚守传承传统节日,并不是思想保守的体现,而是在守护乡村积淀下来的宝贵beplay官网app 。(姚孝平)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与灾难竞速,走出“鲁甸式不幸”
已是最后一篇
- 与灾难竞速,走出“鲁甸式不幸”
